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浪漫詩人雪萊|Eton College伊頓

導言

珀西·比希·雪萊,英國史上最極致的浪漫主義詩人、作家之一,被恩格斯稱為“天才預言家”,同時與拜倫並稱為英國浪漫主義“雙子星”,但在民間,更多的人卻叫他瘋子,說他“不合時宜”,到底是在哪所學校奠定了他這一生的基調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1.

鋒芒在秀美的外表下蠢蠢欲動

生於18世紀末的雪萊,出身在英國的蘇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爾德·普 萊斯一世代貴族家庭中,父母親的思想都較為陳腐庸俗,父親是一個保守的輝格黨成員,母親則希望自己的兒子是一個魁梧的壯士。身為家中四個妹妹和一個弟弟的長子,雪萊本來應該是要承擔起傳承家族使命的,但生來就長著一副與母親希望相反的俊秀的外表,加之超出同齡人的思考和批判能力,讓這個生在過去傳統貴族家庭的孩子多了許多艱難。

或許是因為太過於與傳統格格不入,6歲開始,小雪萊就被父母送到教士那去學習拉丁文,希望能借此機會讓他遵循家族既有的傳統道路,但隨著時間的增長,好像那流淌在小雪萊血液中與傳統抗衡的種子,並沒有被剔除,而是開始以驚人的速度萌芽發展著。8歲那年,他寫出了人生第一首諷刺詩《一隻貓咪》,這首詩被後來的傳記家猜想是小小的雪萊在諷刺他的父親等人,希望其祖父比希爵士快死,以便得到遺產和議會的幹俸。

在雪萊10歲那年,他進入Sion House Academy(薩昂學校),學校位於Brentford(勃蘭特福德)附近,不過雪萊並沒有在這裡待很長時間,在他12歲那年,他被送到了Eton College(伊頓公學),完成了他六年的中學生涯,也就是在那裡,奠定了一生的基調。

2.

教育為天賦插上翅膀

Eton College(伊頓公學)是英國曆史文化中較為悠長的一座學府,由亨利六世於1440年創辦,雖然名為“公學”,但實際是一所私學。17世紀由於貴族子弟都以能夠進入這所學校為榮,爭相入學,致使該校逐漸變成一所等級森嚴、面向貴族子弟開放的學校。建校500多年來被公認為是英國乃至全球最好的中學,是英國王室、各個行業精英的搖籃。即便是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改為男女混校的情況下,伊頓依然保持著男校制,目前主要招收13-18歲年齡段之間的男孩,中學人數約1400名。

校園位於倫敦20英里的溫莎小鎮,地處白金漢郡泰晤士河河畔,與女王鍾愛的溫莎宮隔岸相望。學校以實現孩子從生理、心理、知識、體能、思想和社會責任感的全面成長為目標,打造了屬於自己的教學方式。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學業,品德和社交方面上得到健康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會被分派一名導師,每週學生們都會以小組的方式接受一次輔導。

伊頓同時也使用中學統考編寫的教材,但他們通常花費一半的時間教完所有的課程,剩下一半的時間,由系主任選擇增添教材,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統考之外的課程以外學到更多的知識。現在,伊頓的學生在GCSE和A-Level水平考試方面,成績都是非常優秀的,在每年的畢業生中,30%進入牛津、劍橋,70%進入其他世界名校。

除了獨特的教學設計以外,伊頓公學教學資源也是受到了極高的稱讚。其中,學校的圖書館被成為是全英私校中最有氣質,最美的圖書館,其珍藏專案非常廣泛,被分割成學校館和學院館兩個圖書館。

學校圖書館(School Library)位於Eton College(伊頓公學)的中心,為學生提供三萬多種資源,包括書籍、音樂CD、音訊CD、雜誌和各種線上資源,館內同時配置了五名管理員,他們的日常不僅管理藏書還授予學生相關的學習技能,幫助學生充分全面的整理分析自己的學習資訊。

而學院圖書館(College Library)則更加具有國際意義,裡面收藏著珍貴的藏書、手稿以及15萬多件藏品,從9世紀到21世紀不等。在男孩們第一年入學時,會被介紹到這個圖書館,參加教學課程,並鼓勵他們使用它進行獨立學習。

雖然在學業上保持優良的成績,但從始至終地將閱讀書籍視為自己最愛的雪萊,花了大量時間泡在學校圖書館裡。除讀葛德丈著作外,他還閱讀了盧克萊修(Lucretius),普里尼(Pliny),美國法蘭克林及法國盧梭等百科全書派以及大量的自然科學書籍。

在Eton College(伊頓公學)學習的這六年時間裡,雪萊並沒有逃脫掉傳統規則的束縛,正如在家中受到保守派父母的冷眼一般,來到伊頓後冷眼物件變成了自己的同學,因為他俊秀的外表,區別於男子的聰慧,加上對學校學僕傳統的不肯妥協,激起了同學瘋狂的嫉妒,他們甚至成立了一個”惱雪團”來專門欺負他。

然而他們發現雪萊的眼中冒著一種讓人害怕的光芒,於是一鬨而散,而他,只是拾起他喜愛的書,走向綠茵茵的草地。“在學校,你被鼓勵追求任何你肯能擁有的夢想,被鼓勵持有不同的想法”,伊頓校友帕拉什·戴夫曾如此評價Eton College(伊頓公學)的理念。或許正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下,雪萊背上潛藏著的翅膀正準備張開啟動。

3.

飛出時代的自由之子

都說一個文明時代的革新,需要一個敢於拿起旗子衝在隊伍前面的人,這類人對我們來說是勇敢且自由的文明者,但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雪萊不過只是個寫著文章,散播給周圍人的瘋子。

在伊頓的最後一年,雪萊與妹妹共同發行了小說《扎斯特洛齊》(Zastrozzi)和《維克多和卡齊爾詩集》從Eton College(伊頓公學)畢業後,同年10月考入牛津大學大學學院,但入學不到半年,便因為發表了《論無神論的必然性》一文而遭牛津大學開除。

雪萊的手稿

要知道,那時宣揚無神論簡直是保守的傳統貴族家庭的恥辱。從這之後家裡便斷絕了他的經濟資助,而他也因為堅持自己的叛逆思想而陷入身無分文的困境。

從此之後,這位僅有19歲的自由之子開始了自己的漂泊之路,流經歐洲各地,刊佈《告愛爾蘭人民書》《關於建立慈善家協會的倡議》《人權宣言》等檔案,在都柏林集會上公開發表演講,談天主教徒解放等問題,作長詩《阿拉斯特》,否定個人中心思想。

雪萊的妻子(科幻小說之母瑪麗·雪萊)

並且結識了多個自由流派者,與他們談論理想,自由,生命等問題,不間斷透過發表多種形式的文字,其中,如今被我們所廣為人知的《西風頌》和《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於雪萊的筆下。它們表達雪萊對那個時代的封建思想的抨擊、對為自由而鬥爭的頌揚和美好生活的期許。

1822年,移居至斯貝齊亞海灣之濱的雪萊,從萊亨迎接好友的返途的路上突遭風暴,最終逝於大海中,那時的他還不滿三十。拜倫等好友為他舉行了一個希臘式的葬禮,在海邊用木柴燒掉他的屍體。

其妻子作品的改編劇目《科學怪人》

火葬的場面極其悲壯,海岸上站滿了圍觀的義大利人,拜倫以及其他好友向火中投入香料、油和鹽,還倒入了大量的酒,就像古希臘史詩描寫的赫克托爾的火葬一樣。如果說,這是古代特有的一種對勇士逝去的儀式,那麼雪萊更甚於文學中的勇者,一生都在處在束縛中,一生都在打破束縛。

如果您對英國留學感興趣,歡迎私信或留言與我們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