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處處尷尬……「社恐」究竟怎麼辦?

你有“社交恐懼症”嗎?

社交恐懼症,也就是“社恐”的全稱。要說當今網路的一個熱門詞彙,非“社恐”莫屬:不敢打電話、與他人打招呼,迴避公開演講與發言……社交恐懼,似乎已成為年輕人的專屬流行病。

「社交恐懼症」是什麼

社交恐懼症,也叫社交焦慮障礙,屬於一種精神疾病。當患者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可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該病通常在童年或青春期起病,也有小部分人會在成年後患病。

社交恐懼症患者,在面對需要社交的場景時,會感到明顯不適,產生害怕陷入尷尬境地、被人評判等心理上的緊張情緒,還可伴有臉紅、發抖、心跳加速、不敢與他人對視等軀體表現。

然而,“社恐”一詞的流行,更多是源於年輕人的玩梗自嘲,含義被泛化、娛樂化了,而病症本身卻並未得到公眾重視。

不過,隨著大眾傳媒的廣泛傳播,與其說“社恐人群增多了”,不如說更多人瞭解到自身存在的社交恐懼傾向。

「社交恐懼症」的原因

由於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加速、壓力增大,許多人或多或少都面臨一些心理問題。而引發社交焦慮障礙的因素,有以下幾種。

社會因素

目前的年輕人群體中,獨生子女佔多數,再加上城市生活相對獨立,因此社交頻率相對上一代要低很多。

另外,智慧手機和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社交媒體軟體得到普及,年輕人更習慣於虛擬世界的交流,不再習慣將自己暴露於人前,由此產生“社恐”的心理。

教育因素

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更傾向於讓孩子在溝通交流中獲得來自長輩、老師等他人的認可,而非鼓勵孩子單純地表達自我。

因此,當長大之後,這些孩子對於獲得他人認可的需求相當高,萬一不能在社交活動中獲得想要的認可,便容易產生迴避心態。

個人因素

社恐患者往往擁有認知加工的偏差,在面對人群時,容易誇大出現負面結果的可能,或對模稜兩可的情況作出消極解釋。

例如,擔心由於舉止失當被嘲笑、緊張情緒被別人識破等而得到負面評價,從而產生焦慮情緒。

「社交恐懼症」怎麼辦

其實,大部分的“社恐”人,並不需要進行相關治療,只要選擇不太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減少社交活動的頻率等,就可以保持正常生活。

然而,若社恐症狀持續6個月及以上,且嚴重影響到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社交活動,使社會功能受損時,就應考慮向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士進行求助了。

嚴重的社交恐懼症,往往伴隨抑鬱症等問題,因此不可輕視“社恐”,有問題要及時就醫。如有必要,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藥物治療。

對於程度較輕的社恐患者,可嘗試採用脫敏治療、正念療法等。此外,也要學會調整自我認知,不亂給自己貼標籤、下結論等,並且多多參與可表達自我的社交活動。

結語

社交恐懼不可怕,

鍛鍊自己克服它。

如果患有“社交恐懼症”,也不用過於擔心,只要接受正規的治療與引導,找到更好的與外界交流的方式,就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來源:中國公眾健康網_健康快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