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滄州市民家中現古代“暖手寶”,雕工精美價值不菲

又一波冷空氣來了,滄州開啟降溫模式。對於手腳易涼的美女們來說,暖手寶必不可少。可是,你知道在古代,人們都是咋樣給手保暖的嗎?日前,小編在滄州市民郭先生家見到了這個小巧的古代取暖神器——手爐。

市民郭先生收藏的這件手爐是其父母早年所得。這個手爐長度只比手掌略大,為白銅質地,滿工鏨花刻銅工藝,做工精緻。手爐爐蓋、爐身皆有刻工,尤其爐身花紋,吉祥漂亮,集“雲中來福”、“福祿壽”、開光扇面、卷草花卉等多種紋飾於一身,漂亮、難得。

滄州收藏家協會的馬益克老師看了這個手爐讚賞有加,說這個手爐的紋飾工藝為人工鏨刻,又稱“刻銅”。一般來說,明代手爐都很厚重,不花哨,主要的紋飾都在爐的蓋子上。到了清代以後,特別是清中期以後,爐身上都有了紋飾,十分花哨,格外漂亮。這種工藝興起於乾隆、嘉慶年間,特別是咸豐、同治年間,在銅器上鏨花已達鼎盛時期。因此,滿工紋飾的精品手爐基本上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手爐又稱“袖爐”“捧爐”“火籠”,舊時宮廷乃至民間大戶常將其作為掌中取暖工具,清宮戲中經常有這樣的畫面:娘娘們一人手中捧著個小銅爐。這東西就像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暖手寶”,只不過現在是用電加熱,而古代是燒炭取暖。據說手爐是由火盆逐漸演變而來,手爐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

手爐具體產生年代,目前沒有確切的定論。傳說手爐最早出現在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江都,時值深秋,天氣寒冷,江都縣官許伍為拍皇帝馬匹,叫銅匠做了一隻小香爐,放進火炭,獻給隋煬帝取暖,隋煬帝十分高興,捧在手上,便稱之為“手爐”。

在古代,手爐多是大戶人家使用。“一般後面得跟著隨從,待爐中木炭冷卻,隨時更換木炭。”馬老師說,取暖之餘,手爐也可作觀賞之物。在《紅樓夢》中,經常寫到大觀園裡的太太小姐們冬天用手爐取暖的生活細節。

手爐由爐身、爐底、爐蓋、提樑組成。手爐的器形大都呈幾何形,如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八角長方形、瓜稜形、燈籠形、梅花形等,造型之豐富,讓人眼花繚亂。講究器物造型的古代藝師和工匠,在手爐製作中充分體現了民間傳統風俗和濃郁的地方鄉土特色。手爐上紋飾豐富多彩,可謂一百個手爐一百個樣。手爐的紋飾工藝主要體現在爐蓋的雕鏤上。一般來說,具備欣賞性圖案紋飾的手爐規格較高,多為宮廷、官宦、富商巨賈以及文人雅士所用。

一直以來,銅手爐只是一類沒有引起人們注意的“小舊物”,算是一個小門類,以至於被許多收藏者所忽視。近年來其收藏價值逐漸被人認識,價格上漲較快,一般這樣帶有精美紋飾的銅手爐市場價格輕鬆過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