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三國兵法(三):論《孫子兵法》軍爭篇之奇襲在三國戰役中的應用

導語:三國曆史大雜燴系列, 是本人原創作品,目前共有五個板塊:三國戰役大盤點,三國人物那些事,三國人物高手猜謎,青梅煮酒品三國,三國兵法大串燒。本文為三國兵法大串燒系列第3期。

昨天有一個愛好三國的小夥伴問了我一個兵法問題,問題是這樣的:《孫子兵法》軍爭篇中有一句話:“高陵勿向,背丘勿逆”,這意思比較好理解,就是:如果敵方佔領高山就不要仰攻,如果敵方背靠高地就不要從正面攻擊。那麼,這位小夥伴想問的是:處於地理劣勢的我方,該如何擊潰佔據地理優勢的敵軍呢?能不能舉幾個三國戰役來解讀這個兵法的實戰應用?

孫武:敵佔高山不要攻,敵佔高地也別攻

這位小夥伴一直是我的鐵桿粉絲,本來想在私聊中一起探討這個話題,後來發現不少愛好三國的小夥伴對兵法也十分感興趣,那就趁著寫“三國戰役大盤點”系列文章時也順便跟大家一起聊聊兵法,結合三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戰役,說說自己的看法,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們積極參與這個話題的討論 。

言歸正傳,首先,咱們先來理解一下“高陵勿向,背丘勿逆”這句話的意思,在古往今來的絕大部分戰役中,決定勝負的條件都不是單一的,歸納起來,能打勝仗幾乎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這幾個最重要的因素。而“高陵勿向、背丘勿逆”是專指“地利”而言的,無淪是高陵還是背丘都是指佔領有利地勢,也就是佔有能打勝仗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劣勢一方應儘量避免從正面進攻,不要盲目攻擊,防範以卵擊石而造成嚴重後果。

皇甫嵩:所以說一定不能盲目去打敵人!

其次,由於高陵和背丘的地理位置極具隱蔽性和複雜性,常常敵我雙方處於敵暗我明的狀態, 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判斷失誤,另一方面由於地勢特點,常常易守難攻,我們常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是這個道理。“高陵勿向,背丘勿逆”,貿然正面進攻,容易造成傷亡慘重,那該怎麼辦呢?這就要求我方必須尋找出敵方的破綻。

所以要想擊敗在高陵和背丘的敵軍,以下兩個方法比較常用,一個是引誘敵軍下來野戰,在運動戰中殲滅敵軍,像游擊戰,聲東擊西;另一個就是繞後奇襲,偷襲敵方的軟肋,給他來個猝不及防,一臉懵逼。但往往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引誘敵軍下來太難了,人家本來就是佔著“一夫當關,萬夫莫擋”的險峻地勢,你現在還要人家下來,傻子才會下去,因此常用的方法就是繞後奇襲。駐守高陵或者背丘的敵軍,由於非常熟悉當地地形以及深知其複雜性隱蔽性,常常更容易造成他們盲目自信和大意,這就露出了破綻。

魏延:都說了是防守,那就肯定不能下去

三國有一個戰役很有代表性:公元207年,曹操確定北征烏桓後,卻沒趕上好天氣。而曹操當時行軍的道路是通往烏桓唯一的通道,這條道非常難走,又趕上天公不作美,夏秋季節大雨連綿,使得道路泥濘更難透過。《三國志》中記載“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傍海道不通”,使得行軍時間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天氣才有了好轉,曹操這才命令大軍繼續前進。

而此時的烏桓早已有了準備,“遮守蹊要,軍不得進”,由於這條道是必經之路,烏桓也料到了這條進攻線路,早早地趁著雨季做了防備,扼住河口,曹操軍一時無法前進。當時郭嘉建議“速戰速決”,怎奈氣候多變,不適合持久戰,這樣看來似乎只有退軍這一條路了。

正當曹操大部隊要撤軍之時,卻意外請到了當地的嚮導——田疇,田疇告訴曹操一條通往西漢前沿領地的廢棄道路。從那裡軍隊可以行經無防守的地帶,在烏桓最想不到的地方予以攻擊,“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可不戰而禽也”。

曹老闆:原來這就是所謂的攻其不備嗎!

在田疇帶路下,曹操率軍輕裝攀越徐無山,經盧龍塞(東漢邊境)進入灤河上谷(東漢邊境外,今天的內蒙古境內),在這片行軍十分艱難,但並無敵軍防守的地區行軍五百餘里後,在平岡轉而東向,穿越鮮卑的牧地,再次進入東漢邊境的山脈,最終成功奇襲烏桓軍,由張遼斬下蹋頓首級作為 “白狼山之戰” 這場值得曹操紀念一輩子的軍事行動的尾聲。

按現在的說法,就是穿越邊境,從邊境線的一個地方出去,又從邊境線的另外一個地方回來了,這是蹋頓軍沒有防備到的漏洞。這樣的疏漏看似不應該,但往往就是這樣無腦的存在才讓敵人鑽了空子,而且古代的多場戰役中都存在著這個問題。原因就是,由於自己在防守方面地利優勢突出,反而導致了思想上的麻痺大意,或者說太過自信,然後就出現了漏洞,給了對方反攻的機會,正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田疇:嘿嘿嘿,我這個嚮導當的不錯吧~

那麼有愛動腦筋的小夥伴們就要問了:“哎呀小小米啊,那麼馬謖守街亭也是在山上做防守啊,根據你剛才的說法,只要不上敵軍的當,不被繞後偷襲,那麼肯定能守得住的呀,那個時候蜀軍大後方有諸葛亮坐鎮,不用擔心被偷襲的問題,那馬謖為何又會丟了街亭呢?”

這個咱們要說一下,先是熟讀兵書的馬謖在戰事佈局上的重大失誤,而後又一錯再錯,釀成無法挽回的敗局。為什麼這麼說呢?開始時不聽副將王平的極力勸告,一意孤行的要在山上安營紮營,他是想仿效韓信當年3萬全殲20萬這背水一戰的例子,但是這兩場戰役的背景和在策略的具體佈局上卻截然不同:首先呢,人家韓信當時是將水域的控制權牢牢把握在手裡,接應、支援、以及軍隊的起居都不成問題。

馬謖:可惡啊,都怪一時大意,哼唧唧!

而馬謖呢?因為諸葛亮只是交給他防守的任務,並不是叫他像韓信一樣決一死戰,不僅沒有及時掌控山上的水源,失去了先機,而且在張郃為困的時候,馬謖也沒有及時收集水源,才讓張郃撿了個漏。在士兵因缺水潰敗被曹軍重重圍困之時,馬謖不但沒有穩定軍心,反而一看情況不對就溜回成都了,幸虧決意留在山下的王平及時援救,好不容易才率領被圍困的大部隊殺出重圍帶回了成都,街亭也就此落入曹魏手裡,街亭的丟失也給之後的蜀漢北伐造成了重重困難。

另一方面,韓信這場戰役看上去似乎是勝負已定,畢竟3萬想要幹掉20萬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將士們破釜沉舟,一個個都抱著必死的決心在戰鬥,可馬謖這邊只是純粹防守,當然沒有像韓信那樣計程車氣高昂。各種因素加在一起就導致馬謖率領的這場防守戰的最終失敗。

韓信:學別人的戰術也是需要技術的呀!

因此,韓信和馬謖的兩場戰役在戰術上看上去相似,但是當時的戰況和具體的戰略佈局不同,結果更是大不同了,正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兵法之奇妙,就在於用兵法者不只是熟知兵法,還要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應用,正所謂,用兵之道,變化萬千啊。

總之,熟讀兵書,不等於精通兵法,還要時常練習。看馬謖也曾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但細究此前都不是作為主帥而是隨軍出征的參謀,馬謖第一次當主帥就失了街亭,給蜀漢歷史留下了諸多遺憾,這裡既有馬謖的自負妄為,也有諸葛丞相的用人失誤。兵法之道,變化無常,不但要有豐富的戰場經驗,還要靈活變通,學無止境啊。

今天的三國兵法就聊到這,有喜歡兵法的小夥伴們,可以去看看《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大全集》這本書,這本書詳細描寫了行軍用兵之道。我幫小夥伴們對比了下多家書店的版本和價格,如果有需要,可以考慮購買下面這家書店的,正版,內容比較全面,小店做活動,價格實惠,原價59元,現價47。2元,有需要購買的小夥伴可以點選下方商品連結直接購買。

【學海】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大全集(單卷)

檢視

請小夥伴們繼續關注“

”系列文章,有好的建議,也歡迎留言互動,我看到一定會第一時間回覆,也請小夥伴們長按點贊三連(點贊、推薦+關注)哦~

願所有看我文章的小夥伴們眼角帶著笑,容顏永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