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中國式教育”下的《狗十三》

青春的成長可能不是得到了什麼,更多時候可能是我們知道了所謂“世故”,“難處”,因此我們學會了妥協。

故事大概為主角李玩丟了一隻叫“愛因斯坦”狗,從丟狗到找狗,直至後來接受現實的全過程,最後懂得了大人世界的“妥協”。

而電影當中最值得回味的便是主角心理的變化,從開始到丟狗後,不找到不罷休的態勢,父親用假的“愛因斯坦”糊弄時的堅決態度,直至後面在飯局上為了不讓父親難堪,吃了狗肉。

主角漸漸知道了大人世界的“規則”。而讓李玩變化最大的便是大人做事的態度。

例如關於喝酒,李玩自己因為丟狗傷心自己去喝酒,和在大人的應酬上喝酒,父親對此表達的完全相反的態度。

而作為孩子,她在當時可能並不能理解為什麼同樣的事,父親的態度會完全不同,她也不能理解,為什麼從小大人告訴要誠信,而父親卻會因為應酬,而爽約自己。

在有個橋段李玩問別人,有沒有見過大人,乍一聽感覺這個問題很白痴。

其實仔細一想,確實我們又怎麼見過真的大人?

大人的世界充斥著陽奉陰違,大家都有生活的“難處”,戴著面具過活,說著違心的話。

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生活吧。

電影中的中國式“成長”,可能才是我們真正現實的模樣。

當中作為家長代表的父親,其實他也沒錯,他還是想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

在電影開頭,父親因為老師的建議要求李玩把興趣班從物理改為英語,但最後李玩卻因為物理保送了高中,父親卻還是為李玩慶祝。從中可以知道父親並不是覺得英語好,只不過覺得英語可能更有幫助。

對孩子直接表示成長的方向而不加以解釋或提供選擇的權力,這樣“一言堂”的教育在我們身邊屢見不鮮,當時的孩子可能並不能懂這其中的緣由。

電影后段,李玩問父親,和母親是怎麼開始的。

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父親後來又給孩子找了一個後媽。

父親哭了,捂著李玩眼睛說自己不是好爸。

這哭可能是想起以前和主角母親的點滴,而現在的物是人非;

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生活的不易吧。

其實可能父親也知道對女兒教育和灌輸的價值觀可能是不正確的,但卻也因為溝通的缺乏和現實情況而沒有辦法做得更好。

電影的最後,李玩看見弟弟滑冰一直摔倒,在原地哭鬧,她笑了。有人說這一笑是對父母偏愛的弟弟哭了而高興,但我認為卻不然。

弟弟的哭弄著說他不會滑,而教練卻叫弟弟站起來,完全不理會弟弟的心聲。

這不正好表現了以父親為代表的大人,對李玩自己這樣的孩子成長當中教育時雙方缺少溝通交流所導致的價值觀的脫節。

狗十三引深意思“狗13”。

可能既是指大人世界的種種“規則”和生存在當中的大人,也指接受妥協,“放棄”“愛因斯坦”的主角本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