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唐太宗與隋煬帝幾乎做了相同的事,為何隋朝會滅亡而唐朝卻成盛世?

唐太宗與隋煬帝幾乎做了相同的事,為何隋朝會滅亡而唐朝卻成盛世

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只不過就是,有的朝代存在的時間短一些,而有的朝代存在的時間會長一些,但最後總會被一個新興的朝代所取代,這個規律從來沒有被打破過。

當然,決定朝代存在時間長短的因素有很多,而不管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都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就如同,企業經營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一把手的能力。

透過研究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那就是有兩個不同朝代的皇帝,幾乎做了相同的事,可結果卻是一個滅亡了,一個則開啟了盛世,這兩位皇帝,就是隋朝的隋煬帝楊廣和唐朝的唐太宗李 世民。

眾所周知,唐太宗和隋煬帝都曾修過大運河與東征高句麗,可為何李 世民會成功而隋煬帝失敗了呢?歸根結底,隋亡於急政,楊廣沒有處理好關隴集團的利益,導致貴 族集團率先倒戈,眾叛親離。

再加上,無休止的徭役以及繁重的兵役,令百姓負擔太重,而且隋煬帝性格上也有缺陷,前半生順風順水,後半生山河破碎,自暴自棄,破碗破摔,而唐太宗則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避免了重蹈覆轍的悲劇。

另外一個關鍵之所在就是軍事因素,楊廣的軍事經驗,最重要的就是平滅江南陳國那次,基本上他得到的都是順風仗的經驗,本來這次滅陳的戰役,並不是一帆風順,作為滅陳的真正將帥,面對的局面一度十分複雜,能夠贏得全面勝利,絕對不是簡單的國力對比。

但對於楊廣來說,他本人並沒有承擔這種壓力,也沒有具體瞭解的可能,他與具體戰場是有一些距離,這就是為什麼他攻打高句麗,接連在戰術上犯下大錯誤,同時也一再低估了地理形勢的不利局面。

李 世民最重要的是能夠吸取前人的教訓,同時也充分認識到高句麗戰場的困難所在,所以他根據戰場需要,確定了自己的戰略目標和要投入的戰力,並且估算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戰爭規模,還預先就設想過戰爭的規模。

這樣一來,他就不會一定要在自己手中完成滅國,也不會一定要用舉國之力來完成這一目標,他所要做的,實際上就是要解決高句麗在上次戰爭中獲得的心理優勢,以及高句麗的當下威脅和挑釁,做出有力迴應。這樣就為他繼續培育國力,穩定局面創造外部有利形勢。

其實說起來,徵高句麗沒有錯,消滅敵人,開疆拓土,一點問題也沒有,老百姓也不反對,問題是勞師遠征,人不能太多了,你楊廣搞了一百萬人徵高麗,這個軍費人民實在是承受不起,沒活路了,自然就反了。

再看李 世民,他的人馬還不到楊廣的零頭,而貞觀末年那會兒,人民也比較富裕,承受得起,你把全國兵馬都調走了,後方空虛怎麼辦?當初楊玄感叛亂,就是因為國內空虛才一時成功的。

除此以外,凡事都講究個見好就收,不行就撤,可楊廣是沒完沒了地打,天下大亂了,還要打,這就是自取滅亡了,而李 世民則是稍微受挫,也把敵人打得不輕,然後籤個條約,對方認個錯就撤了,不會把自己置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縱觀以上所述,不難看出來,李 世民的成功在於,他能夠長期打造有政治追求,有長期實踐錘鍊的堅強團隊,善於聽取正反意見,集體決策,穩健持重,而隋煬帝的失敗在於,他雖然從文帝手裡繼承了隋帝國所有資源,包括軍政大權,但帝國軍隊並沒有共同政治目標。

隋煬帝只是繼承者,而不是締造者,儘管他領導了平定南朝的戰爭,與軍隊有故交,但故舊親信不多,決策只在自己的好惡,基本不聽他人意見,也正因為如此,這兩位皇帝一個最後成功了,而另外一個則以亡 國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