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薦讀】《燕燕》:開闢了送別詩歌的意象營造方法,你也可以試試!

《燕燕》一詩出自《詩經·邶風》,被認為是

中國詩史上最早的一首送別作品

,清代王士禛更是稱其為“

萬古送別之祖。

對於這首詩歌來說,因為其語句明晰,古今解詩者基本都承認其送別內涵,只不過對於背後的故事有不同的看法。

但毋庸置疑的是,

《燕燕》以其悲沉的風格,讓人感同身受。

《燕燕》:開闢了送別詩歌的意象營造方法

《燕燕》一詩共四章,每章六句,傳說為衛莊公的正妻莊姜所作,而莊姜也被朱熹稱為中國第一位女詩人:

燕燕于飛,差(cī)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xié)之頏(háng)之。之子于歸,遠於將(jiāng)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sè)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xù)寡人。

所謂“燕燕”,就是燕子,古人往往把單個字的名稱重複稱呼,其實所指的事物沒有變化。

這首詩歌以刻畫現場氛圍以及營造哀傷情緒為主要手法,來突出送別的悲沉。而這也是後世送別題材作品常用的表現手法。

比如李白“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等等,所寫的內容與《燕燕》一詩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古今語法的變化而已。

詩歌以“飛燕”的候鳥特徵起興,引出送別的場景。被送別的人漸行漸遠,來送別的人翹首佇立,泣涕漣漣。這就是詩歌前三章的主要內容,實際上都是同一個場景的刻畫而已。

在第四章中,被送別的人已經徹底離開了,而前來送別的人不禁沉浸在了過往事蹟的回憶裡。

一時間,對方萬般好處都湧上心頭,將離別的愁緒更推進了一層,傷感的氛圍也並沒有因為送別行為的結束而消散,反而更增重了悲沉的意緒。

這就是“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所描寫的意境了,即送別的傷感已經不再侷限於離別的行為,而是由此漫出為更深沉、更持久的況味。只要一想起,就會引動悲傷的情緒。

那麼,《燕燕》的背後有什麼故事,讓主人公面對離別如此悲傷呢?

《燕燕》:妾媵大歸,莊姜與其共經喪子之痛

《燕燕》中的“之子于歸”與普通的“歸寧”並不一樣。

普通的“歸寧”,是說出嫁婦人回孃家省親,但不久就會返回;但《燕燕》之“歸”為“

大歸

”,即出嫁婦人回鄉之後,不再返回夫家。可以說二人此次分別即為永訣。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諸多歷史文獻的記載中,都有與《燕燕》一詩吻合的情節,送別者為衛莊公的正妻莊姜,被送別者為衛莊公的妾室,至於是厲媯(guī)還是戴媯(guī)有所爭議。

有趣的是,在《燕燕》之前的《綠衣》中,莊姜剛剛吟詠妾媵爭寵、正妻失位,為何如今卻又歌詠自己與妾室的情誼呢?

莊姜之所以受冷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沒有子嗣。而來自陳國的厲媯和戴媯姐妹倆為衛莊公生下了兩個兒子。其中厲媯生下的兒子是孝伯,但死得比較早;戴媯生下的兒子是公子完,也就是後來的桓公。

《史記》中記載,戴媯生下桓公後不久就去世了,所以桓公就由莊姜來養育。

這裡的記載比較矛盾,《左傳》中沒有提及戴媯的死亡,只是認為桓公由莊姜撫養,立為太子。

這也是被送別者身份分歧的由來。

按照《史記》中的說法,被送別者就應該是厲媯;而按照《左傳》中的說法,被送別者應該是戴媯。

而之所以出現“大歸”,是因為桓公死了,被公子州籲所殺。這件事情還與“鄭伯克段於鄢”有關。

因為鄭莊公的刻意縱容,其弟弟共叔段於公元前722年發起了叛亂,失敗之後,共叔段的兒子公孫滑逃到了衛國,欺騙衛桓公說,鄭莊公殺弟囚母,希望衛國出兵討伐。

衛國公子州籲與公孫滑交好,奉命共同討伐鄭國。

鄭莊公聽到訊息之後,派遣使者告訴衛桓公事情始末,衛桓公便令軍隊班師。可這時候公孫滑已經攻入鄭國了,挑起了鄭衛兩國的戰爭。雖然最終戰敗,但還是逃回了衛國。

為了斬草除根,鄭莊公於公元前721年再次伐衛,公子州籲主張出兵抵禦,但遭到了群臣反對。衛桓公修書致歉,對鄭國解釋此前出兵緣由,莊姜也希望鄭國放過公孫滑,保留共叔段血脈。鄭莊公罷兵,兩國和解。公子州籲因此與衛國廟堂不合。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崩,周桓王即位。第二年春,衛桓公欲親往吊賀,

公子州籲在為其踐行的儀式上刺殺了衛桓公

,自立為君,是春秋歷史上第一位弒君篡位成功的公子,是為衛前廢公。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段歷史,所以莊姜與戴媯(或厲媯)才有了這一次分別,衛桓公死了,那麼按照禮制,其母親戴媯便要離開衛國,回到陳國去,這也就是“

大歸

”。

所以,衛桓公實際上是莊姜與戴媯、厲媯關係的紐帶,可以算作她們共同的子嗣。因為有這樣一重關係,衛莊公又早已逝世,所以雙方有化解宿怨、結下情誼的可能。

共同經歷了喪子之痛,於今又要永訣,所以《燕燕》之詩便寫得異常哀婉悲沉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待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