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武王伐紂為何兩次會盟?第三,週上層不和諧,各諸侯還不統一不統一

武王伐紂為何兩次會盟?(下)

第三,週上層不和諧,各諸侯還不統一。

“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都輔佐武王。既然已經即位怎麼還能稱自己是太子,而不是王呢?

因為只有打著老爹的旗號,才能讓兄弟們聽命於他。

畢竟,周文王子嗣太多了,《封神榜》號稱一百多個,具體數字是否準確不得而知。但在《世家第五 管蔡》記載武王“同母昆弟十人”,就是說跟周武王一個娘養的就有10個兄弟,所以文王百子應該不是誇大其詞。

這麼多兄弟肯定不會同心同德。明證就是在周武王死後,“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由此可以斷定,周武王在討伐紂王之初,週上層也存在矛盾。

“東伐以觀諸侯集否?”這應該是九年盟津會盟的主要目的,在《齊太公世家》裡面明確記載,那麼這個主意應該是呂尚給武王謀劃的。

透過盟津觀兵,來驗證一下各路諸侯的態度。九年盟津會盟的諸侯不期而會的達到八百,還有多少諸侯沒有來?又佔據什麼分量?

具體不得而知,春秋筆法有些只能去猜測了。

兩年之後,則就明顯不同,“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意思是:全,都。)會。”對比數字雖然沒有用,直接用了一個“鹹”字。

由此來看,武王盟津觀兵第一次已經起到了作用,既對人心傾向做出了評估判斷,同時也是討伐商紂的戰前總動員。

第四,商紂自絕於天,周乃天命所歸。

由於商紂的淫逸放蕩,腐敗墮落,寵信奸佞,導致了百姓怨恨,諸侯背叛。

商紂不知反省反而更加暴虐,動輒使用炮烙酷刑,費中、惡來奸佞當政,諸侯更加疏遠。雖然,鄂侯、九侯、西伯昌遭到重刑,但是像比干、微子、箕子、商容仍然在商紂身邊,而且是上萬朝的強有力支撐。

兩年之後,卻大不相同了。

商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商容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裝瘋,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經不可救藥,抱著商朝宗廟祭器出逃。

而周與之恰恰相反,周文王自從被囚釋放之後,“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

當然,改變人心是最艱難的。在《列傳第一 伯夷》中記載,伯夷叔齊打算一起投奔西伯養老,豈料剛趕到就碰上週武王九年盟津會盟出征。於是,兩人攔住武王的馬勸諫,“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從仁義道德方面極力勸阻武王討伐商紂。這也是武王九年盟津會盟而不戰的原因。

兩年之後,“天命”的天平已經明顯傾向於周,實力不斷增強,民心傾向分明。“天命”是什麼,是時機,是人心傾向以及實力強弱的轉化。

時機成熟了,武王再次盟津會諸侯,正式討伐紂王。

紂王七十萬軍隊關鍵時刻倒戈相向,為武王軍隊開路,武王坐著戰車進城。紂王登上鹿臺,蹈火自焚。武王進入商的都城,向著紂王自焚的地方射了三箭,又對著紂兩個寵妾的屍體射了三箭。做完這一切,武王出城,回到軍中,沒有在商都駐紮。

第二天,武王命人清除道路,修整社廟以及商紂的宮室。在城中巡遊一圈,做了一篇祭文,恢復生活秩序,然後離開了。此後,武王把殷商遺民都封給商紂的兒子祿父,並派管叔鮮、蔡叔度幫助祿父治理殷商遺民。

牧野之戰看似勝利,然而勝利背後還隱藏著諸多秘密。七十萬軍隊倒戈,誰是主謀?武王進入商都為何不駐紮?

在《史記》中多處記載武王伐紂不是為了朝代更替,而是平撫商亂的正義之舉。

《太史公自序》記載:“武王牧野,實撫天下。”那意思武王伐紂純粹為了營造一個有秩序的和諧社會而進行的牧野之戰。

《列傳第一 伯夷》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殷商亂起,武王不得已才出兵平復。伯夷、叔齊“恥”周取代商,還是其他呢?

《本紀第四 周》記載:“武王已克殷,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武王亦醜,故問以天道。”箕子敢於勸諫,卻不敢承認殷亡的原因,究竟是為什麼?武王又為什麼感到“醜”,而支支吾吾找其他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