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納蘭談史】李自成是時代英雄還是民族罪人?看看他是怎麼做到的!

文/納蘭談史

李自成是時代英雄還是民族罪人,需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個人的歷史觀來評判。

先看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明朝中後期,明政府在經濟上財政陷入到了僵局當中,儘管有晚明張居正的極力挽救,但也並未觸及到深層次利益關係,也沒有突破明帝國“祖宗之法”的體制桎梏,僅僅是整肅了官僚隊伍的紀律以及開源節流,提高了行政效率與緩和了一時的財政困難。

而明朝中後期一貫的財政困難之根源,和千年以來的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兩宋曾遇到的困難如出一轍,也就是土地過於集中,兼併現象屢禁不絕。而明朝的兼併主體也與往代的兼併主體不同,非門閥氏族,也非姻親外戚,而恰恰就是朱家的皇室子孫,所以這也是上面講到張居正無力破局的核心原因。

明朝末期朱明皇室貴族對土地的掠奪可謂瘋狂至極,幾乎把天下的良田瓜分殆盡,土地高度集中的結果,就是大批自耕農淪為了佃戶和奴僕。成為佃戶和奴僕對老百姓來講,並非壞事一樁,相反貧民還能夠以此躲避國家賦役,只不過肥了宗藩,國家的收入就大打折扣了。

在後來遼東局勢緊張、軍費不支的情況下,明廷不得不以加稅來緩解軍費開支,而這筆經濟負擔,最終還是轉嫁到了自耕農的頭上。再加上當時自然災害頻發餓殍遍野,歷史再次上演了週期律般的農民運動,李自成、徐鴻儒、張獻忠等底層人物活躍到了明末歷史舞臺之上。

因此,李自成之流的出現,是當時階級矛盾不可調和下的必然產物,是當時農民階級唯一的“求生之道”。

但是李自成運動又不同於傳統的農民起義,它對後世中國的政治影響甚大,間接性地把關外由異族女真人建立的後金政權(也就是後來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引入了華夏之地,造成了明朝(含南明)的根本滅亡,李自成也被一些人貶損為民族罪人。

但實際上,明朝的滅亡和清軍入關僅扣到李自成的頭上是有失客觀公允的。

其一,與其說明朝是被一盤散沙的流寇所滅亡的,倒不如說是亡於其自身。

整體來看,明朝中後期的經濟、社會、文化弱勢都源於政治上的無力,而政治上的無力則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落後所致。往大了說,是傳統集權政治難以適應商品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往小了說,是明朝政府沒有及時採取改革手段促成政體升級。所以在明末,爆發出了一連串的系統性風險。

李自成一句“均田免賦”便能聚眾百萬,背後折射的是偌大農業帝國農業的崩塌,土地兼併的激烈令農民難承其重。

其二,放清軍入關的是吳三桂,即便是明軍抵抗也力不從心難以持久。

清軍入關始於山海關之戰,李自成掐斷了吳三桂的後勤補給,吳三桂陷入經濟孤立狀態,迫於緊張局勢,吳不得不與清軍聯合,因此開啟山海關引清軍順利入關擊潰了李自成。

站在吳三桂和李自成的立場上他倆都沒錯,但是站在讀者的視角明顯是吳三桂的鍋。

山海關之戰也充分暴露出了一個問題,雖然明朝的遼東戍邊軍戰力強,但是隨著明末政府的財政拮据,後勤補給缺失令明軍連草寇之流都難敵,更何況是清軍,在沒有強大後勤保障的情況下,遼東防禦也是難以持久的。

李自成是時代英雄還是民族罪人,當下來講都沒有糾結的必要,全靠每個人的主觀評判,作為淘盡歷史浪花中的一朵,我們需要的是總結歷史,洞察利弊得失,而非糾結於誰是誰非。

如果當年李自成能夠致力於解決土地問題,協調各方利益關係,建立統一戰線擴大統治基礎那麼或許不會輸的那麼快,那麼慘。

後來者的女真人似乎更懂把握歷史趨勢,藉助漢人力量完成了統一,恢復了明末混亂的社會狀況,重構了穩定的秩序,並釋放出了種種針對於土地的“新朝紅利”,把明末的頑瘴痼疾土地兼併問題基本解決,促進了農業經濟的進步和人口“大爆發”。

明朝的滅亡和清軍的入關與李自成之間並沒有較大的聯絡。換言之,沒有李自成明朝一樣會滅亡,會有政權更替,只是形式不同,時間不同而已。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產生和舊事物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