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湘軍水師戰敗後,曾國藩為何要派自己嫡系部隊攻打太平天國的天京?

安慶、蘇州、常州接連被清軍收復,曾國藩開始策劃由自己的嫡系部隊攻取太平天國國都天京。自從安慶被湘軍攻克後,天京(今南京)以西已經全部為清軍所掌控。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由安慶潰退至壽州,被投降清廷的皖北團練頭子苗沛霖誆騙抓獲,隨即被處死。太平軍在西線戰場上的抵抗能力因此更為薄弱,曾國藩、曾國荃、李鴻章、左宗棠等因此能輕而易舉地攻奪安徽及長江沿岸的一個個重要據點。

萬里長江沿線已基本為湘軍水師所控制。曾國荃率湘軍最精銳的吉字營三萬餘人沿長江北岸迅速東下,沿途攻城拔寨,迭克由太平軍扼守的數座重鎮,很快逼近南京(太平天國稱天京)外圍,並將大營紮在離南京城不到四里地的雨花臺。湘軍水師統領彭玉麟則率九千餘人乘數十艘戰船沿江東下,連克頭關、江心洲、蒲包洲,幾乎每戰必克,最後竟勢如破竹般攻至南京護城河口。

只不過短短兩個多月,湘軍便輕而易舉地攻破了一座又一座堡壘、要塞,兵鋒直逼天京城下,這不僅大大出乎曾國藩的意料之外,就連天王洪秀全也感到十分錯愕與震驚。經天京內訌、石達開又帶走十餘萬百戰精兵、加上連經安慶、蘇州、常州數場惡戰,太平軍不僅減員嚴重,而且屢屢失利,導致將士士氣渙散,戰鬥意志與戰鬥力也隨之急速下降。

1862年(同治元年)6月初,曾國荃開始向秣陵關發起猛攻,秣陵關是金陵門戶,亦是起拱衛作用的屏障,但此時太平軍在此並未設重兵把守,守備的也不太嚴密,湘軍發起圍攻後,太平軍守將稍事抵抗便獻關投降了。初戰獲勝,曾國荃令吉字營前鋒繞過三汊河向大勝關襲去。次日,曾國荃在橋邊設下伏兵,然後命6營大軍銜枚疾進,向大勝關側後方發起進攻。太平軍見湘軍從身後包抄過來,害怕被包圍,便乘夜放火,棄關而逃,湘軍緊追不捨,大敗太平軍,一舉奪取大勝關,隨後又折返攻取三汊河。

李秀成只想經營自己的老巢蘇福省,對於回援岌岌可危的天京並不積極,因此一再拖延,乃至貽誤了最佳戰機。6月8日,兩千餘太平軍出城突襲立足未穩的湘軍,意圖奪回大勝關、三汊河要塞,卻被曾國荃挫敗,太平軍見不能得逞,退回城中。初戰不利,使洪秀全大為驚恐,遂一日之內連發急詔,令正在上海松江一帶與淮軍激戰的李秀成火速回援天京。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優秀將領,稱得上身系天國安危的中流砥柱,但自他在江蘇建立蘇福省後,一心只想經營自己的江南地區,不願立刻率部增援已經四面楚歌的天京,一直拖到8月中旬,才在天王的嚴厲斥責下,不太情願地匆匆趕回天京。

就在李秀成猶豫不決時,曾國荃基本已完成了對南京的軍事包圍。假如李秀成在湘軍進攻之初即立刻率軍回援,則後來的戰爭走向與攻防態勢對天國來說恐怕就沒有那麼被動了……。

雨花臺之戰歷時46天,兵力十倍於湘軍的太平軍竟屢遭挫敗,原因又與李秀成有關。就在李秀成回師天京之時,湘軍雖已實現對天京的圍困,但坐鎮安慶遙控指揮的曾國藩依然焦慮重重,並不感到勝券在握。因為太平天國在天京苦心經營了15載,防禦力量還是不容小覷的;佈防在南京以東的太平軍,還有相當強的實力;安徽大部雖已被清軍收復,但皖南還有太平軍在堅持抵抗;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率領遠征陝西的太平軍,最近又殺回河南、湖北,意圖在長江中游地區牽制清軍,聲援天京。曾國藩畢竟老謀深算,他多次告誡屯兵雨花臺的老弟曾國荃,萬勿驕傲輕敵,要穩紮穩打,時刻保持警惕。

事實確如曾國藩所料。8月底,忠王李秀成率蘇南太平軍大舉回援天京,9月初,侍王李世賢率浙西太平軍也北上援京,與李秀成部配合作戰,就這樣,南京外圍的形勢陡起變化,曾國荃的圍城部隊反而處於被優勢太平軍圍攻的不利境地。

10月,李秀成指揮數十萬勇猛善戰的太平軍對圍城湘軍發起了強大攻勢,拉開了雨花臺戰役的序幕。10月13日,李秀成出動數萬精銳將士,對湘軍發起兇猛攻擊,曾國荃將部隊分為兩部,一部仍然攻城,一部則抵禦外文太平軍的進攻。因人數處於劣勢,湘軍被太平軍挫敗,混戰中,曾國荃臉頰中彈,差點喪命。但湘軍以“扎死寨,打硬仗”、頑梗兇悍聞名,拼命阻住了太平軍一波波的進攻,雖然自身死傷慘重,但卻死戰不退,好歹守住了防禦陣地。遠在安慶的曾國藩聞訊,憂心忡忡,焦慮異常,徹夜難眠。

雨花臺戰役持續了46天之久,是天京保衛戰中最重要的一次戰事,事關全域性。是役太平軍擁眾30餘萬,十倍於湘軍的兵力,武器裝備也不遜於湘軍,一舉擊潰甚至全殲湘軍奪取最終勝利本是十拿九穩之事。令人抓狂的是,李秀成在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不僅未能摧垮兵力羸弱、幾乎彈盡援絕的圍城湘軍,還損兵折將,最後又突然決定撤圍退入天津城內。

雨花臺戰役失利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李秀成自己的解釋是,湘軍深壕高壘,兵力強大;而太平軍糧草匱乏,將士沒有配發禦寒的冬衣。

其實,他的解釋很勉強,根本站不住腳。彼時曾國荃的吉字營只有3萬人馬,基本沒有後援,加上軍中正鬧瘟疫,染疫者過半,死傷累累,能提槍上陣作戰者不足一半。

而彼時從蘇浙等地運來的糧草仍源源不斷,天京城內外的糧食供應基本還能保障。而當時南京地區仍屬秋冬交替之際,天氣還不算十分寒冷,即便不穿棉衣也不影響作戰,用不著全軍退守天京。由此可見,李秀成的解釋是沒有根據的,理由很蒼白。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30萬大軍為何擋不住1萬湘軍?主帥李秀成難辭其咎!

雨花臺戰役,太平軍在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有利條件下,居然失利,其真正的原因就是戰鬥力的迅速下降,而主帥李秀成對這場攸關成敗戰役的重要意義認識嚴重不足,因此態度消極,對最後的失利負有主要責任。

李秀成的軍隊久居江南膏腴之地,貪圖安逸,加上大量新兵加入,素質大不如前,鬥志下降,紀律也隨之渙散,戰鬥力被嚴重削弱。

主帥李秀成則對嚴峻的形勢認識不足,為儲存實力,他行動遲緩,拖延了3個月才不情願地回援天京。假如他一接到天王的告急詔旨後,立刻率軍進援天京,再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尚未在天京城外扎穩腳跟的曾國荃部,一舉殲滅之並非不可能之事,解天京之圍應該沒有大問題。

雨花臺戰役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居然失利了,亦絲毫沒有改變天京被包圍的困境。洪秀全焦灼萬分,對李秀成的表現也十分憤慨。之後,洪秀全、李秀成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居然策劃了一個所謂“進南救北”的計劃。其實就是由李秀成率軍北進,吸引清軍主力,以解天京之圍。這場計劃以失敗告終。李秀成的20萬大軍北上後很不順利,被迫折返,在儀徵、江浦一帶遭遇清軍伏擊,幾乎全軍覆沒,最後只餘15000人,損失之慘重為太平天國史上所僅見。

“進北救南”計劃失敗後,長江北岸的太平軍據點全部淪陷,通往天京城的水陸及糧道全部斷絕。不久後,湘軍完全實現了對天京的重重圍困……之後,洪秀全又拒絕了李秀成“讓城別走”的建議,不久病餓而死,天平天國的輓歌已經隱隱唱響。

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湘軍用火藥轟開太平門,天京陷落。歷史雖不能重複,但驚人相似,當年太平軍也是用炸藥轟開號稱固若金湯的南京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