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讓本土初創企業走得更順!跨國醫藥企業助力打造上海開放創新生態

摘要:

創新是開放的、沒有國界的,有很廣泛的溢位效應

上海是國內外資醫藥企業最集中的城市,並且近年來,羅氏、強生、生物梅里埃等頭部跨國醫藥企業紛紛在滬設立開放創新中心,或與滬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實驗室。筆者在“2022外資醫藥企業創新論壇”上獲悉,上海外資生物醫藥企業數量佔全國57。3%,外資生物醫藥研發總部數量也位居全國第一。

跨國藥企為什麼願意在上海建立開放創新平臺或者開展協同創新?這些創新舉措又能給中國醫藥產業和患者帶來哪些好處?

政策助推創新生態發展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去年,百時美施貴寶剛剛成立了專門負責對外合作的綜合科學合作團隊。團隊負責人,也是百時美施貴寶全球藥物研發執行總監邊鋒認為,雖然百時美施貴寶相比其他企業在中國開展對外合作相對較晚,但正趕上了跨國醫藥企業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的好時候。

2017年出臺的《上海市關於進一步支援外資研發中心參與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若干意見》,以及2020年出臺的《上海市鼓勵設立和發展外資研發中心的規定》,為外資研發中心在中國打造跨界、共享、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和開放創新平臺提供了支援和保障。

同樣也是去年,阿斯利康在中國的研發中心正式完成升級,成為全球研發中國中心,羅氏中國加速器宣佈啟用。

“阿斯利康全球研發中國中心地位的升級得益於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和生態圈的積極發展”,阿斯利康全球研發中國中心生物統計和資訊負責人陳夢指出,近幾年,藥監部門出臺的各種利好政策大大加速了創新落地,同時,上海及整個中國高質量的醫療研究體系也為研發帶來了更多資源。

羅氏中國加速器負責人唐秋嵩也指出,羅氏之所以選擇在中國設立全球首個加速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羅氏紮根中國二十多年,感受到中國從監管政策、資本,到人才、科研水平,再到整個產業上下游的發展都逐漸成熟,“已經達到了和全球先進的國家,比如說美國,非常成熟的體系可以並肩的階段”。

開放創新將讓中國新藥惠及全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跨國醫藥企業從傳統的內部創新向開放式創新模式轉變,積極探索與高校、科研機構、本土企業、初創企業等外部機構的合作,呈現出了從自建內部研發中心到與外部合作創新的趨勢。參與討論的跨國醫藥企業人士都指出,在中國設立的開放創新中心與傳統的研發中心相比,有許多的不同。

“我們的團隊目前已經開展了50個專案的合作,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探索新興的領域。”勃林格殷格翰外部創新中心中國跨境研究負責人於秉柯認為,開放創新平臺的研發靈活性較強,不限制疾病領域、不限制疾病的階段,既可以在研發早期進行合作,也可以在臨床階段進行專案的引進,只關注專案是否具有創新性,是否可以解決患者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

陳夢指出,以往跨國藥企在中國進行臨床研究,更多是為了全球創新的藥物能夠儘快在中國獲批上市。而現在透過與本土團隊合作,能更好地瞭解中國患者的需求、設計中國自己的研發策略,並將根據中國患者的情況研製的創新藥帶到全球。

支援本土研究人員成長、本土研究發展,助力國產創新藥出海,也是外資醫藥企業設立開放創新中心的價值所在。

“我們更希望可以把羅氏在藥物研發領域的資源、體會、經驗教訓給到初創企業,讓中國的初創企業從早期研發到臨床商業化的整個環節可以走得更順一些、步子邁得更快一些、風險更小一些。”唐秋嵩說。成立一年,已有華深智藥和貝普奧生物等11家企業成為羅氏中國加速器成員。“接下來我們會把研發裡面關鍵的技術服務開放出來,特別是能夠幫助到國內想出海的企業,去跟他們分享經驗。”美敦力也透過美敦力創新加速器,幫助本土企業克服產品從研發到上市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創新是開放的、沒有國界的,並有廣泛的溢位效應。開放創新生態可以讓更多本土醫藥企業成長起來,並惠及全球。“製藥業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病人,所以我們科學成果和商業化的成果是應該被全世界需要它的人享受到的,這是這個行業特殊的使命感。”陳夢說道。

【來源:勞動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