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為什麼人到中年就愛上“跑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網際網路的那些事兒

之前,網上有一個段子:

“長期跑步有傷害嗎?”

“有,會傷害到你的同齡人。因為,長期跑步的人比不運動的同齡人更年輕。”

前段時間,一位53歲的大叔陳文勝衝上了微博熱搜,每天早上他都會跑步40分鐘,雷打不動一堅持便是34年。

據悉,陳文勝19歲偶然接觸到健身,不僅獲得了健美比賽冠軍,還作為模範案例被編入體育教材,身材近30年沒有改變。

就連很多網友都感慨道:“年齡在他這裡,只不過是數字。”

此外,11月20日成都馬拉松開跑後,知乎上關於“全馬42。195公里,正常人需要2小時以上完賽,大部分業餘選手在3-5小時之間完賽”,以及馬拉松補給的話題,同樣迎來了網友們的熱議:

“什麼缽缽雞不缽缽雞,我是真的愛在成都跑馬拉松”

“成都跑馬拉松倒是不累,就是有點太費牙口了,跑完一次,重了兩斤”

“原話是正常人都需要2小時以上。這句話應該反過來理解,能跑進2小時的,都不是正常人類”

根據《中國體育產業商業價值報告》顯示,跑步已經成為“公眾頻繁參與的體育活動”,曾經枯燥乏味的馬拉松也迎來了“井噴式”發展,成為全民健身平臺。

在全民運動的熱潮下,城市馬拉松比賽曾經是一座城市的“金名片”,大到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小到只有幾十萬人口的縣級市,主辦方們都會精心設計路線和賽程,吸引全國各地的跑者慕名而來。

然而如今的馬拉松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年跑者佔比最高。

一  讓中年人淪陷的現代“苦役”

大多數人認為,中年跑者之所以這麼多,是因為老年人不適合跑步這樣激烈的運動,而年輕人不喜歡枯燥的跑步,所以自然中年跑者是最多的。

雖然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它只是一個表面。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

本質是跑步更像是中年人面對所謂“中年危機”的自我救贖。

1957年,加拿大心理學家埃利奧特·雅克(Elliot Jacques)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British Psychoanalysis Society)上提交了他的論文,其中首次提到了“中年危機”,直到1965年,這篇文章才正式發表。

雅克的理論是,當我們中年時,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然後我們會感到恐懼。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中年危機是否存在值得討論,但從直覺出發是非常合理的。

科學研究表明:人生的幸福指數曲線圖就是呈U字形的。而如果要畫一份中年男人的幸福指數曲線圖,恐怕更要跌到谷底中的谷底。

對於馬拉松,很多中年跑者表示:“馬拉松全程42。195公里,我能跑完馬拉松,還有什麼困難不可以克服嗎?”

此外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發起的“人類腦計劃”研究發現:堅持運動可以明顯增加大腦神經纖維、樹突、突觸的數量,促進大腦的發育,提高記憶力。

直白一點來說,在馬拉松賽事火熱的背後,一是馬拉松已經成為了中年男人的救贖;二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升,自身健康也開始得到重視。

根據馬拉松官網顯示,這幾年參加全馬比賽的選手年齡最多集中在35歲到50歲之間,尤其以中年男人居多,而且在所有參加馬拉松的人群中,成績最好的也從不是年輕人,而是中年人。

對於中年人而言,馬拉松更像是中年人的“廣場舞”。

而在運動專案中,相比籃球、足球、游泳、健身等等運動,只有跑步這項運動,沒有場地限制,沒有入門限制,穿一雙跑鞋,拔腿就能跑。

更重要的是,一個月跑上兩回,上秤一量體重還能輕好幾斤,如果這個時候一旦得到周圍的朋友或是家人大讚一句“你‘去油’了,變得清爽了”,這可真是對中年男人最至高無上的評價。

在傍晚,在週末的清晨,從日出到日落,街道、公園裡都能夠看到穿著不同,大大小小的跑團,每個跑團都有自己的戰袍,有的甚至還帶著專屬的攝影師。

而這些跑團裡必不可少的就是中年男人,最積極、最正能量、最能堅持的也永遠都是中年男人。

一  讓中年人淪陷的現代“苦役”

根據的相關資料知道,馬拉松最早其實是一門“無人問津”的生意。

1981年,中國舉辦了第一屆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只有12個國家和地區的86名選手參賽,與馬拉松相關的賽事服務商更是少得可憐。

直到2011年至2019年間,全國馬拉松參賽人數才由40萬人次升至712。56萬人次。其中北京、上海、大連、廈門等城市的馬拉松比賽在此期間形成“中國四大馬拉松賽”。

隨著馬拉松經濟的火熱,馬拉松投資也如火如荼。根據IT桔子資料顯示,從2015年至今,共有128家體育賽事經營企業獲得65億元融資。

事實上,馬拉松賽事主要有四大收入來源:

賽事直接帶來的現金收益,比如贊助商投資、報名費等收入;基於比賽所產生的物業收益,比如場館租賃和酒店住宿等載體經濟;媒體收益,比如出售賽事轉播權;衍生收益,包括運動器械、訓練服務等收益,這個收益甚至可能比其他收益更高。

於是,眾多企業積極參與到馬拉松賽事中來。

房地產、銀行、汽車、食品飲料等領域的眾多知名品牌紛紛為馬拉松提供贊助服務,咕咚、Keep等APP也都以跑圈為載體,進行廣告推送和電商銷售業務,智慧手環、智慧手錶等硬體產品,也依託跑圈形成了商業生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資深跑友在馬拉松這項運動中的支出也並不低。

按照跑圈的標準,資深跑友在跑步上的花費一年能達到20000元到50000元,如果按照全國資深跑友有50萬,每年馬拉松產業的周邊衍生就是萬億級的市場規模。

根據近期尼爾森公司的調查顯示,70% 的受訪者表示,與羽毛球這類運動相比,他們更喜歡跑步。80%的人說過去 1年中買了運動鞋,30%的人辦了健身卡,60%的受訪者在手機中下載了健身APP。

馬拉松產業的經濟價值有多高?

2019年年初,國家體育總局釋出了《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規劃中說道,到2020年我國的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

自2019年開始馬拉松背後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後,資本不斷爭相入場搶奪這塊巨大的蛋糕。根據公開資訊顯示,2021年1月份,30天內中國體育領域融資超過35。5億元。

而資本的看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多的是出自於“全民運動”的標籤,以及中年人和中產者熱愛跑步這項運動為背景。

二  馬拉松背後的“千億生意”

事實上,跑步並不是中年人的專屬,只能說相比老年人和年輕人,中年人對於跑步的需求更加的迫切。

他們跑馬拉松是在消解生活苦悶,也是在證明著自己。這樣一群中年人,也許是中國馬拉松最忠實的參與者。

另一方面,在職業體育或者競技體育領域,一般來說,年齡大意味著要被淘汰,但是在馬拉松的賽場上卻正好相反,年齡越大,越有優勢。

有研究指出:28歲可能是人類體能達到最佳狀態的年紀,但是現實情況是大多數頂尖馬拉松選手都在30歲以後才達到巔峰。

因為相對於年輕人,中年人具備著更高的耐力。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部分的馬拉松跑者的初心都是強身健體,都是為了某個階段的改變而已,大多數人無論是賽場上、生活裡,終究只是凡人。

極少數會因為減肥、健身或是其他因素跑步轉為專業馬拉松跑者。

原因很簡單,如果真的辭掉工作,花100%的時間和金錢去用來訓練、恢復、提升,也許系統練6個月的時間,真的有機會摸到更高的馬拉松門檻。

但是這麼付出得到的收穫是啥?

除了來自別人的羨慕和掌聲,或者是寥寥無幾的幾個點贊以及還是自我感動以外,並不會得到更大的收穫。

更何況現如今全馬230想要站臺,想靠參賽賺獎金吃飯並不現實。而在各種門檻的基礎上,馬拉松只能侷限於日常的“全民運動”。

根據公開資訊顯示,2022年中國馬拉松賽事表中,場數已經達到188場。其中11月5日、6日馬拉松賽事已高達20餘場,總參賽規模超過30萬人。

這意味著,相對比往年,今年大多數人對馬拉松的熱情仍然存在。

當然,中年男人雖是馬拉松隊伍中當仁不讓的主力軍,他們也並非只想功利地求一個比賽結果。

在他們心裡,真正執著的,是跑步這項簡單又原始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