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韓信之死:漢祚功臣卻為世所不詳,韓信冤殤背後彌織的謊言【圖文】

題/漢祚功臣卻為世所不詳,韓信冤殤背後彌織的謊言

文/唐晉,輕筆拙作、淺知己見,得以成文、望堪斧正。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說實話,韓信之冤在時下已確然良久。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於韓信的死是抱有貶斥傾向的,認為其愚忠、不堪造就、自恃功業不知人情。

熟悉其人一生事蹟者,則多於韓信之冤抱有惋惜的態度,其人功高才具確為不世出之名將,多譴苛漢高祖劉邦之無情忌下。

然而面對既已發生的史實,在秉持客觀態度同時,也難以捨棄個人的歷史情感。自是希望在漢高祖劉邦與淮陰侯韓信之間,為此君臣際遇劃下一個不那麼完美的句號。

(韓信劇照)

橫禍從天降,韓信遭主疑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鉅鹿守陳豨舉兵叛亂,漢高祖劉邦出關中率軍征伐,事情進展之順利,於漢十一年春便平叛回師。這不是劉邦首次在登基稱帝之後的平叛,也不是最後一次。先是燕王臧荼反、楚之降將利幾反、韓王信與匈奴共反、趙相貫高謀反,然後才是陳豨於鉅鹿反叛,但此次卻是意義極為非凡的一次。

當然不是陳豨反叛功成,而是因為其人舉兵直接推動了淮陰侯韓信的死亡。

此間韓信已不可同往日而語,那位用兵如神、國士無雙的王佐之將帥如今只能受困於京都欄下,插翅難逃。整日間怏怏不快、怨念尤重,深恥於與周勃、灌嬰、樊噲同列,尤其是遭誣被貶更使得韓信驕傲的心靈中蒙上了一場陰影。他實在是想不通……

(韓信像)

自棄暗投明輔佐劉邦開始,韓信於情勢困頓之下,出漢中而撫三秦、望北地而定魏破代、背水陷趙收歸燕地、攻齊略地坐封諸雄其一、楚歌四起終使天下歸漢。

為何現如今卻落得個如此境地?

史書記載,此時翻來覆去想不通的韓信意圖謀反!

原因有很多,直接促使意圖成為現實的條件是陳豨出任鉅鹿守。在離京赴任之際,由於欽慕韓信之風采卓越特來辭行。結果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一直以來高傲無人的韓信竟親切的拉著陳豨的手,特意的屏退左右,來到無人之處。

按照故事通俗的發展,這分明就是有大事相謀的前兆啊!

(劉邦劇照)

果不其然,韓信沉吟中驀然發問:

子可與言乎?吾欲與子有言。

劇情一樣、臺詞也別無二致。這句話分明就是問:我有一句話不知當不當對你講啊!

陳豨應然:

我當然唯將軍您的命令是從!

韓信便毫不猶豫的將心扉敞開道:鉅鹿此地乃精兵強將薈聚之地,你又是陛下的信重的臣子,但是如果有人再三的誣告你謀反,陛下就不信也得信了,到時候你怎麼辦?不如與我合作,到時候你我裡應外合,天下歸於你我。

陳豨對韓信可謂是信賴無疑,並且說道:我一定聽從您的。

劇情當中疑竇叢生,甚至有些可笑。

(韓信簡筆畫像)

勇略震主身危,功蓋天下不賞

首先從謀反這件事情講起,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同樣是因為遭受誣告,但那時候他還是楚王,實力龐大。劉邦深深的忌憚於其人的用兵韜略,於是採用陳平的計謀將韓信變成了階下囚,結果很快便赦免了所謂謀反的罪過,只是將其貶為淮陰侯罷了了事。然後投入瞭如火如荼的異姓王剿滅動亂當中。

有趣的是,幾乎每一位的異姓王被滅的事由都是叛逆。為何?因為不叛逆不足以將其徹底清理乾淨!對於劉邦來說,反叛不可怕,就怕你不敢叛!但是在諸多異姓王叛亂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理由,那就是不得不叛。誰讓你劉邦頻頻大動干戈,於是人人自危。可見在條件如此不成熟的情況之下,他們也不願意反啊!

這便體現出了韓信意圖謀反的不合理性了,如今天下都一統了,謀反條件之不成熟簡直人盡皆知。更何況韓信手中再無兵馬可憑仗,難道還能向以前那樣,持劍浪跡天涯等待明主,再度捲土重來?

這分明是一條死路,可韓信為何依舊馬不停蹄的狂奔而去!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劇照)

其二,陳豨足不足以取信還尚未可知,畢竟韓信自己也說了:

公,陛下之信倖臣也!

草率的將謀逆之事道予人言,這可是抄家滅族的重罪啊,並且你明知道對方是皇帝信賴的臣子,你還敢以大事相托?就不怕將你告發?可韓信偏偏就這麼做了,而事情的敗亡來得更加戲劇性。

(楚漢爭霸決戰示意圖)

可令二人始料未及的是,就因為一個小小的舍人(私員)得罪了韓信,其弟弟弟為救兄長的性命立刻將事情的原委稟報呂后。

史載:“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

也就是說呂后本想直接召見韓信,可忌憚其人同黨,便將蕭何招來,使其以劉邦大勝而歸的訊息傳出,並由蕭何親自邀請韓信入宮同賀。結果懵懵懂懂的韓信剛一入宮,便遭受了一壯士捆綁。和當初劉邦假意會獵於雲夢澤,將韓信拿下的劇情沒有絲毫的出入。

只不過這一次,呂后要了韓信的命,斬之於長樂鍾室。

是的,韓信死了,三族遭夷!

(呂雉劇照)

一個有實力舉起謀反大旗的人,竟然如此草率的便死了。直到劉邦真正的平叛歸來之時,聽聞韓信死訊,且喜且憐。

喜從何來?從始至終韓信都是潛在中最有實力的人,儘管其人無心,卻有實名。

憐從何去?劉邦無情卻不冷血,儘管高居帝王之位,可仍舊惦念三分舊情,只可惜韓信就是韓信,他不能成為另一個張良。

(韓信被殺劇照)

心懷大義者,亦可翱翔於天際

早在韓信破趙地欲厲兵秣馬之時,劉邦趁機收繳了其人兵權;垓下決戰之後趁勢奪除了韓信的齊王之位,將其遷往楚地;韓信遭到密告意圖謀反之時,劉邦將其奪除貶為淮陰侯。一輩子知人善用的劉邦早已經不將其視作肱骨之脅,他不會小覷自己的敵人,同樣也不會過分重視一個受困於欄下的淮陰侯。

所以最後的三分情意,也是僅存的三分情意,一次生與死之間的抉擇。劉邦沒有親手來做,他將此次的決定權交給了呂后。就當做最後的慰藉,劉邦問道:韓信死之前可有什麼遺言嗎?

呂后回答道:

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劉邦將其抓來欲烹殺之,求生欲極強的蒯通言道:

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翻譯成白話:當時,臣只知道有韓信此人不知陛下之大名,更何況天下對您懷有惡意二心的人沒有一萬也有八千,只是沒有這個能力做到罷了,陛下總不能都把他們烹殺了吧?

(蒯通劇照)

劉邦本就對其人生死不放在心上,更何況韓信已死,區區一策士又能翻起多大的浪花呢?於是蒯通得以逃生!

如果是陳豨反叛是直接推動韓信死亡的直接原因,那麼蒯通的存在,則是佐證韓信謀反的根本依據。就在那一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計!

當時的韓信佔據齊地受封為王,縱觀當今天下,唯三者強:漢王劉邦、楚霸王項羽、還有就是佔據齊地的韓信。就連昔日對其愛答不理的項羽鬥遣使者來遊說韓信,希望能與自己合作。這還真是歷史版本的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有朝一日我叫你高攀不起。

毫無疑問的是,韓信拒絕了項羽的邀請。也同樣的未曾聽從蒯通建議,中立於楚漢外,趁其相爭疲弊,然後趁機問鼎天下。韓信念及當初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未曾反叛、也未曾中立自重。

(張良、蕭何、韓信劇照)

所以蒯通會在生死遭脅時,說出:

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

韓信也在臨死之前後悔不聽從蒯通計謀,這便坐實了韓信一直心存謀反的鐵板證據,前文的陳豨叛亂不過是一個藉機的動因罷了,其實一直懸在韓信頭上的那柄天子之劍,從未撤去,只是換了一個人來執劍見血罷了。

歷史的塵埃落定無息,那翱翔於青天白日之上的白鶴,只為天空留下孤高的影跡。後人憾其事蹟,不過是出於對於完美鍥而不捨的追求。可歷史就是現實,韓信憑藉自己贏得了一番功成業就,遠勝於即便能夠劫餘後生而存留的苟且,此之謂真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