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特別關注】四季單州的枸杞樹:一個非遺與非遺的故事

衙門街的鄰里老者在枸杞樹下納涼(照片為資料片)

林業專家朱瑞強曾為古枸杞樹診脈(照片為資料片)

沈福軍總喜歡站在衙門街上介紹枸杞樹(照片為資料片)

立春之後,單縣融媒體中心推出人文紀實片《四季單州》,引發廣泛好評。其中“霜降”一集的“枸杞橋段”是這樣敘述的:深秋的暖陽,融進斑駁迷離的樹影裡,散落在幾近冰涼的光潔地面上,向金子一樣,滿地流光……“枸杞樹的傳說”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單縣古城歷史文化名勝衙門街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歷史鉤沉中,枸杞樹就像一個虔誠的朝聖者,聆聽著單縣往事的迴響。夏秋季節,這株古老而神奇的枸杞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如同撐起的一把綠色大傘,籠罩了半拉街巷的喧囂的寧靜。微風徐徐而來,低垂的綠色枝條和豔紅的枸杞果兒在陽光中搖曳,一如纖弱女子飄逸的秀髮和炫彩的珍珠飾品……據說,枸杞樹曾經歷夏、霍、許、沈四姓四家,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壽齡。飽受歲月滄桑、風霜雨雪的枸杞樹,已成為單縣人文歷史的典籍和古邑韻致的印象。作為生物活化石,表象看似一株枸杞樹,其實是兩株根莖纏繞而生。右株立足古屋簷下,9根藤幹如遊蛇般簇擁環抱;左株根植房內,枝幹“破壁”而出,盤根錯節,跌宕起伏。枸杞枝條在距地面約3米高的空中交織一體,形成約20平方米的樹冠。值得考究的是,枸杞樹幹之間立有一塊石碑,碑文已不復存在,僅能看清“聖旨”二字。兩株枸杞樹合抱“聖旨碑”,在衙門街流傳著“一碑擔兩株”之說。

枸杞樹如今的主人叫沈福軍,對枸杞樹的壽齡,他也“說不清楚”。單縣文物專家曾鑑定認為,“聖旨碑”為元代碑體造型,或主人紀事而立。二十年前,一位當時96歲的姜先生回憶說,他的奶奶曾告訴他,其嫁到衙門街時,就見到石碑和枸杞樹,而當年的枸杞樹亦有200年的生長期。可見,枸杞樹齡應有500歲,堪稱“生物活化石”和“生態文化遺產”。令人費解的是,曾有人移栽根部的新苗,卻難以成活。於是,眾人認為,枸杞幼苗與母體同根共脈,生死相依,難捨難離。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單縣政府因為保護枸杞樹而沒有拓寬衙門街,從而留住了古邑風貌。沈福軍告訴筆者,曾經有外地人出價百萬元收購枸杞樹,被他們全家人異口同聲拒絕。“在我們心中,古枸杞已經是不可分割的親人,是傳家寶,怎麼能賣呢!”沈福軍說。該枸杞樹全身是寶。沈福軍認為,春採枸杞葉,名曰“天精草”;夏採花,名曰“長生草”;秋採子,名曰“枸杞子”;冬採根,名曰“地骨皮”。其葉、花、果、根均可入藥。每到收穫枸杞子,鄰里百舍各自索取少許,沖泡成湯,細細品味。

“這枸杞子有潤肺、清肝、滋腎、益氣、明目、祛風、生精、助陽、補虛、強筋等功效。”老中醫張先壽說。其實,老街坊們看中的不僅是枸杞的保健價值,還有一種深邃的文化情懷。枸杞樹下,老者圍坐,幼童繞膝,一頂綠之冠,一杯枸杞茶,細品“遠古陳香”,感喟“時代變遷”,文化韻味不覺間氤氳心頭……據悉,枸杞樹及其所屬的衙門街被納入單縣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成為一道靚麗誘人的文化景觀。(文/圖 通訊員 劉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