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不斬來使這個潛規則是什麼?不斬來使是什麼樣的規定?

那麼這種“潛規則”在古代真實存在麼?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這個潛規則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形成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極其動盪的時期,那時候在整個中華大地上產生了無數的國家,這些國家相互攻伐,彼此征討,在幾百年的戰爭當中,這才形成了“不斬來使”這麼一個潛規則。而關於這一點具體的產生,還要專門講到當時的一場戰爭。

但是這件事卻被宋國執政王華元聽到了,他認為這是楚莊王對自己國家的不信任,是對宋國名譽和尊嚴的踐踏,於是華元就乾脆把申舟殺害了。楚莊王得知之後勃然大怒,立即就發兵攻打宋國,沒多久之後就達到了宋國國都,並且將其團團圍住長達9個月之久。

宋國打不過楚國,只好叫援兵。於是宋國派遣使者去到當時也比較強大的晉國求援,可晉國在不久前也敗在了楚國手下,因此並不願意跟楚國正面交惡,只是派遣使者解揚前往宋國,勸他們不要輕易投降,死守國都。

而解揚表面答應,可到了宋國國都之下時,卻告訴宋國堅守城池,晉國援軍不日便道。本來楚莊王是想要殺掉解揚的,但是看解揚如此忠貞愛國,就還是將他放了回去。而因為久攻不下,楚莊王也開始打了退堂鼓。

但申舟的父親卻不答應了,畢竟使者代表的可是一國尊榮,申舟被殺,乃是對整個楚國尊嚴的踐踏,因此朝中大臣也大多不主張停戰,楚莊王雖然是王,但也得考慮臣子的心情,因此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打。

而這場戰爭,則完全是圍繞兩個使者才導致的,宋國直接被打到了國都,最後只能讓執政華元以身犯險才解除了危機,自然對於殺害使者是十分悔恨的。而當時楚國也想罷兵,卻因為使者申舟所代表的尊嚴而無法退兵,以至於戰爭曠日持久,空空消耗了國力,最終兩國都沒有獲利。

也正是因為這場圍繞使者產生的戰爭導致瞭如此多的惡果,因此在之後的戰爭當中,諸國之間都有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潛規則。在之後的幾千年裡,古人都基本上遵守了這個潛規則。

而1860年的時候,英法兩國派出了一個總計達到了39人的使者團,來到了咸豐帝面前。咸豐帝本來以為他們“必有高論”,誰知他們非但不下跪,還向當時打了勝仗的清廷提出了很多不平等、不合理的要求。

雖然當時無論咸豐殺不殺這些使者,估計英法聯軍都不會放過清朝。但咸豐帝此舉,無異於是給了英法聯軍一個侵略的藉口,加速了西方入侵的過程。結果不僅最後清朝戰敗,自己也在熱河病重身死。由此可見,“不斬來使”這個潛規則是多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