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燕國太子丹請求荊軻刺殺秦王,為何荊軻卻不願意去救秦王的性命呢?

眾所周知,大一統的中國是從秦始皇之後才開始的,先前的中國諸侯國遍地,大家各自為政,只能算一盤散沙。

秦始皇一統天下,對於後世來說利益無窮,但對當時的韓趙魏等國來說,卻是滅頂之災,畢竟誰也不想國破家亡。

為了抵制秦國的侵略,其他國家想了不少辦法,連陰招也嘗試了不少,但都沒有成功。後來燕國太子丹走投無路,找到了義士荊軻,請求他刺殺秦王。

之後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荊軻說服樊將軍獻上了人頭,又帶上燕國的地圖,領著秦舞陽一起去面見秦王,在給秦王看地圖時“圖窮匕見”,追著秦王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刺殺。

荊軻發難太過突然,加上與秦王距離又近,差點就讓秦王丟了小命。驚慌失措的秦王趕緊起身逃跑。一邊在大殿上跟持刀的荊軻周旋,一邊試圖拔出自己的長劍。

然而這把劍實在是太長了,一時間竟然拔不出來,秦王只能拿著它逃命,把大殿下面的眾臣看得心急如焚。最後秦王還是聽從臣子建議,將長劍斜背到身後,才費力地將它抽出,最終完成反殺。

當年上學時讀這篇故事,人們大多隻看了個熱鬧,長大一些後卻會有一個疑問,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由於製作困難,一般都不會太長,怎麼秦王拔得就這麼費勁呢?

近代考古事業發展較好,不少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被髮掘,裡面出土的青銅劍大多都不長,譬如越王勾踐劍,也才半米多點,輕易即可從劍鞘中抽出。

之所以這個時期的劍做不長,主要是因為單純的青銅材料做出的劍都比較軟,過長容易折損,所以工匠們才會把劍做的短而寬,超過60釐米的劍幾乎未見。

難道秦王這把劍比較特殊?沒錯,一開始專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在秦始皇陵被髮掘後,得到了答案,秦王這把劍還真是長的離譜。

上世紀七十年代,考古專家們在其陪葬墓中找到了一把青銅劍,此劍細長足有91釐米,比以往出土的青銅劍要長出三分之一,看來當年秦王所用的,就是這種加長版的長劍,難怪費了半天的勁還拔不出來。

既然青銅劍太脆容易折斷,那這種長劍怎麼做出來的呢?原來,這把劍裡摻入了一定量的錫,恰到好處的讓青銅劍既不會過硬也不會過軟,即便較長也仍能保持較強的韌性和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