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人喝酒有哪些特別之處?古代的酒有哪些特別之處?有什麼寓意嗎?

酒,從古至今,是人們的常伴。在古時,王侯將相喜歡飲酒作樂,而文人墨客也喜歡借酒盡情揮灑自己的才華。與酒有關的詩詞有許多,著名的有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悠閒,也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愜意,當然,也有古人借酒澆愁,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道出了詩人李白深深的孤獨……

常人雖說沒有像李白、陶淵明等人的才氣,能夠在飲酒後盡情揮毫,寫出千古流傳的詩篇,但他們依然對酒情有獨鍾——不論是小酌幾口,或是大醉酩酊,喝酒的目的或是助興,或是消愁,或是單純地品一品人間的那份甘甜與平淡。

毫無疑問,適度喝酒對身體有益,但倘若過度飲酒,必然會給人造成傷害。這不僅僅體現於喝酒傷身,喝酒誤事、喝酒肇事等麻煩想必大家也並不陌生。

譬如,每年因為飲酒或醉酒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屢屢發生,因此,相關部門針對“酒駕”制定出了嚴格的法律法規,酒駕的懲罰越來越嚴重,但即便如此,仍然有部分人抱有僥倖心理,喝酒後依然繼續駕駛車輛。可想而知,這樣一來,飲酒人的人身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若有人與其同行,後果將更加不堪設想!

在現今,所謂的“酒桌文化”逐漸盛行起來,而在親友聚餐時,很多情況下都避免不了喝酒助興,原本適度飲酒最佳,但真相往往不是如此——我們不難發現,越會喝酒的人,在酒桌上往往也就更受歡迎,而“千杯不醉”的技能,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眾多人追求的“技能”。

曾經,有這樣一位牛人,烈酒可以一次喝7斤,“千杯不醉”的他依然能夠保持清醒,這位牛人在之後卻逼迫自己戒酒,甚至拿鎖鏈鎖住自己,就是為了督促自己不再沾酒,這是怎麼回事呢?

據瞭解,這位喝酒達人名叫張政,他的喝酒習慣在很小的時候便養成了。年幼時期的張政經常被帶到父親的酒桌上,懵懂無知的他對酒產生了好奇心,而他的父親不但沒有制止,反而慫恿張政去嘗試。

久而久之,年紀輕輕的張政就已經養成了喝酒的習慣,我們都知道,未成年人的大腦和身體等尚未發育成熟,而喝酒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好在張政並沒有因為年少愛喝酒而受到傷害。

長大後,張政參加了工作,避免不了公司時常的聚會和工作的應酬,久而久之,張政的酒癮越發的重了。

因為愛喝酒,張政結識了許多朋友,這些朋友都是不折不扣的酒鬼,他們在飯桌上“無酒不歡”,經常七八人喝得酩酊大醉而返,張政自然也毫不例外。

終於,不幸降臨到了張政等人的頭上,在一次酒桌聚會上,張政的八個朋友因為過度飲酒而中毒,最終沒能搶救回來,撒手人寰,而喝了7斤白酒,醉的不省人事的張政也是僥倖撿回了一條命……

此時的張政不思悔改,之後因酒駕差點害的一家人遭遇車禍,險些喪命。張政的父母與妻子兒女紛紛勸他戒酒,但他卻無動於衷。終於,張政的妻子心灰意冷,離開了這個無可救藥的酒鬼。

妻離子散的張政這才猛地清醒,決定戒酒。此時,張政的酒癮已經很嚴重了,為了戒酒,他甚至將自己的脖子鎖在了鏈鎖上,只為防止自己的飲酒衝動,漫長的半年過去了,張政沒有飲酒,他的身體狀況比以前好得多,對酒精也沒有以前那般痴狂,變得滴酒不沾!

現如今,張政已經痛改前非,他經常對他人講述,若當初沒有沾酒,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自己年少時期的理想也許就實現了,其實,張政一直想要成為一名警察。

張政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參加了全國各地的“反酒”活動,呼籲大眾以此為戒,不要過度飲酒……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張政在戒酒後恢復了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生活也十分安穩。

倘若人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那和山間的野獸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要相信,物極必反,喝酒過度必然會帶來禍患。從張政的故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尤為重大,“上樑不正下樑歪”,在拒絕不良疑惑這件事上,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教授給孩子健康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