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司馬光扔石頭救人,為何卻被後人稱為神人?司馬光做了什麼事?

《左氏春秋》:“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當你7歲的時候還在地裡玩泥巴,古人的7歲卻已經名揚千里了,駱賓王7歲寫出《詠鵝》,康熙7歲當上皇帝,司馬光7歲砸缸救人。別看司馬光只是做了扔石頭這一個小小的舉動,但他面對緊急情況還能保持冷靜,並展現智慧救出小夥伴,這在7歲孩子裡是很難得了,他因這件事被記載到收入傳聞瑣事的《冷齋夜話》裡,全國的老百姓看了這本書都知道了司馬光的大名。

歷史界有一句話“史學兩司馬”,這兩個人分別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他們都有共同的祖先——重黎。重黎的後代分散到各國,司馬遷的祖先是司馬錯,司馬光的祖先是司馬孚。

司馬光比司馬遷晚出生800多年,1019年11月17日出生在北宋,父親司馬池是天章閣待制,司馬光出生那年司馬池正好在做河南光州光山縣令,他就給不久後出生的孩子取名為“光”。

司馬光砸缸的事就發生在光州,光州一帶的人都知道司馬光,外地的人也透過語文教材知道了司馬光,可是你們有沒有發現,老師只講了司馬光,卻沒有講司馬光救的那個人是誰,下面小編就來告訴你司馬光救的人是誰。

司馬光救的人名叫上官尚光,雖然跟司馬光的名字有點像但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上官尚光被救的第二天,他的父母就帶著酒肉等謝禮來到司馬光家中,感謝司馬光想出辦法把上官尚光救出來。

上官尚光長大成人後,離開原來住的地方去到城西龍堤南坡,他們一家為了時時刻刻記住司馬光的恩情,在新家附近修了一個“感恩亭”,現在光山縣上官氏後裔為了紀念上官尚光和司馬光,把龍堤南坡叫做“上官崗”或“光崗”。

教科書應該把上官尚光後來的事蹟也給收入進去,這樣有利於教育小朋友對幫助自己的人抱有感恩之情,但是教科書省去了後半部分,可能是因為上官尚光在歷史上沒有名氣就沒有提他。

上官尚光後來跟司馬光一樣在朝中為官,他家的家譜記載他在朝中當宰相,至於他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就沒有提到。司馬光做了什麼,就算他的家譜沒有記載我們也知道,他和王安石同為幕僚,本來是互相欣賞的好朋友,但好朋友也有反目的一天,王安石為了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一面提出變法,王安石的變法操之過急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青苗法雖然能夠幫助沒有錢的百姓度過難關,但底下的官員為了完成借貸指標強逼著富裕的百姓向國家借錢,導致青苗法非但沒有幫到來百姓還害了老百姓。

司馬光看王安石變法弊大於利,積極反對他的變法,可是宋神宗支援王安石,司馬光就告老還鄉寫《資治通鑑》去了。司馬光從小就喜歡讀書,7歲聽別人講解了一遍史書《左傳》,聽完之後能馬上繪聲繪色給家人講一遍,熱愛讀書的習慣就一直持續到老。

1071年,司馬光辭官回到家裡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又把史書拿出來看,他發現還沒有哪本史書系統地記載從古到今的歷史,給查歷史書的人帶來諸多不便,想到這他就自己動手寫了一部上至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共1362年曆史的史書。

司馬光花15年時間才把《資治通鑑》寫出來,1084年司馬遷把寫好的《資治通鑑》帶給宋神宗,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就給《資治通鑑》取了我們看到的這個名字。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司馬光7歲就能救人,從這麼一點小事我們早就應該料想到他不是一個普通人,我們已經回不到7歲了,但你的孩子還沒到7歲,就讓他多讀點書,將來也成為像司馬光這樣才思敏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