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元朝之前,夏商周秦漢隋唐宋,無一例外都是以封地為國號,為什麼?

元朝之前,夏商周秦漢隋唐宋,無一例外都是以封地為國號,由於元朝是異族政權,並非興起於當時華夏之地,找不到古地名為國號,於是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國號曰大元”。元朝之後,明朝與清朝都沿用元朝習俗,不再以地名為國號,不再重複歷史上的國號,而從典籍中尋找具有意義深遠的國號,比如《管子》“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鑑於大清,視於大明”。

作為明清之際的一個插曲,吳三桂本是明朝冊封的平西伯,清朝冊封的平西王,封地在雲南,但在舉旗反清並建立一國之後,卻取名為“大周”。從華夏傳統來看,吳三桂並未被冊封在“周”地;從元明清習慣來看,歷史上的周國早已存在過若干次,而且“大周”也沒有什麼深遠的含義。既然如此,吳三桂為何會以“大周”為國號?

01:吳三桂造反的一個邏輯悖論

《康熙大帝》中,康熙力排眾議,認為吳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果斷撤藩。果然,吳三桂靠不住,不是大清忠心的奴才,在撤藩過程中舉旗造反,猶如白眼狼一樣枉顧清朝對他的恩養。

然而,這就出現了一個邏輯錯誤,吳三桂如果早已居心叵測想要造反,為何還要殺死明朝永曆皇帝?吳三桂抓住永曆皇帝之後,本準備押送北京,但吳三桂認為山高路遠,害怕永曆皇帝在半路被反清勢力營救,於是建議有他就地處決。無論何時何地,弒君都是一個大忌,一旦弒殺永曆皇帝,反清的明朝遺民對吳三桂必然恨之入骨,也就不會跟隨吳三桂起兵反清,因此吳三桂的想要造反難度也就必然會增大無數倍。

顯然,除非是傻子,否則吳三桂起初不可能想過造反,親自弒殺永曆皇帝就說明了吳三桂對清朝的忠心。問題在於,吳三桂對清朝的忠心,想像明朝沐家一樣做永久的雲南王,卻不為清朝容忍。明朝勢力還存在時,清朝需要吳三桂時,對其籠絡有加,但隨著南明滅亡,清朝開始準備清除漢人藩王了。1673年,康熙決定撤藩,於是62歲的吳三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高舉“興明討虜”的旗號起兵造反,三藩之亂爆發。

02:吳三桂的國號為何選擇“大周”?

起初,吳三桂旗號是“興明討虜”,希望藉助天下反清復明的勢力,但由於吳三桂行為過於惡劣,首先引清軍入關,其次弒殺永曆皇帝,讓明朝遺民看清了他的真面貌,因此吳三桂起兵並未得到太多明朝遺民響應。有些專家說明朝遺民不太響應吳三桂,將之說成吳三桂不得民心,清朝得民心,顯然不夠嚴謹。

當然,從軍事角度來說,吳三桂起兵之初勢如破竹,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與此同時,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這就讓吳三桂飄了起來,很快就徹底放棄了“興明討虜”的旗幟,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三桂僣稱周王元年”,在湖南衡州稱帝。

根據《吳逆始末記》記載,吳三桂家族為延陵吳氏後裔,時人稱吳三桂為延陵將軍。延陵吳氏是春秋吳國王族後代,而吳國是周朝王室泰伯所建,即“泰伯奔吳”,周文王的大伯泰伯來到吳地,在江淮地區發展姬周的勢力,以戰略上包圍商朝,所以延陵吳氏本是姬姓、周王室的後代。由於歷史上的吳國一直比較悲催,周朝卻能享國祚800年,因此吳三桂沒有使用“大吳”為國號,而是使用“大周”為國號。

03:從造反旗號上看,吳三桂必然失敗

所謂名正言順,旗號是正名,是戰略,旗號不對,100個戰術勝利可能都無法挽回結果。吳三桂為何失敗,自然有著很多因素,但從造反旗幟的變化來看,吳三桂必然失敗。

南明滅亡之後,心懷故國的遺民還有很多,只是缺少一個適合之人登高一呼。由於吳三桂自身汙點太多,起初必然難以讓明朝遺民信任,但如果吳三桂能夠將“興明討虜”切實地堅持下去,一直打著恢復明朝的旗號,挑選一個明朝皇室後人為帝,未嘗不會得到遺民們的助力。至於“興明討虜”成功之後,吳三桂完全可以學曹丕、趙匡胤等人,玩一出禪讓的把戲。

1673年農曆11月,吳三桂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起兵造反,但在1674年正月,吳三桂稱帝建立“大周”。也就是說,前一刻信誓旦旦地說“我要興明”,不到2個月就放棄了興明,而是自立為帝建立“大周”。尤為重要的是,在當時百姓眼裡,“大明”是前朝,“大周”是什麼?百姓對大明或有懷念之情,但對莫名其妙出現的“大周”根本不可能有歸屬感。因此,從旗號來看,吳三桂起兵就不可能成功。

吳三桂之所以目光短淺,在旗幟問題上的無腦之舉,實際上與他的思想有關。在吳三桂的眼裡,沒有國家大義,沒有民族情懷,眼裡只有自己,因此只要籌碼足夠,他就可以拋棄明朝,當清朝步步相逼時,也可以造反清朝,當需要明朝遺民相助時就說“興明討虜”,當造反局勢大好時就拋棄興明口號而稱帝建立“大周”,用現在的話說吳三桂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

不過,吳三桂能力不錯,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次內戰能打八年?可惜,吳三桂太過自私自利,反而被釘在了歷史上的恥辱柱上,最終不容於明清二朝。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