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女真的本名為朱理真,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傳承

女真的本名為朱理真。

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一脈傳承。

女真是漁獵民族,主要從事漁獵、養畜、採摘和農業。

漁獵部落長期存在半遊弋,常定居的生活方式,這是由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所形成聚落文化。女真部落之所以能夠長期定居在一地,是因為他們的捕魚業具有一種特殊性,魚類產卵期的大量回遊,可以長時間地保障他們的主食。

據中國的史書文獻記載,東北古代的部落族群及其疆域是重複的,所變動的只是這些部落的名稱。

商周以至秦漢的肅慎,三國時期的挹婁、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遼金元時期的女真,這些部落都居住在同一地區:東至於海,西接突厥,南界高麗,北鄰室韋。他們活躍在白山黑水之間。

肅慎自夏商周以至秦漢,與中原王朝往來不斷。

“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梏矢石弩。”

肅慎在東漢、三國時始稱挹婁。

《三國志挹婁傳》:“挹婁在夫餘東北千餘裡,……古之肅慎氏之國也。”

至南北時期,挹婁又稱勿吉。

《魏書勿吉傳》記載:“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

隋唐時期“勿吉”改稱為“靺鞨“。

《舊唐書渤海傳》記載:“渤海靺鞨大祚榮者,其東至海,西接突厥,南界高麗,北鄰室韋。”

靺鞨諸部,以其居地分佈,主要可分為松花江、牡丹江上游的粟末靺鞨,黑龍江中下游以南的黑水靺鞨和長白山南北的白山靺鞨。

這靺鞨三大部,實際上是勿吉七部的重新組合,即所謂粟末部、伯咄部、安車骨部、拂涅部、號室部、黑水部、白山部。粟末部在唐朝初年發展為東北靺鞨諸部的核心。

公元696年,由於契丹反叛營州,靺鞨首領大祚榮率眾舉部遷回牡丹江上游一帶,自稱“震國王”, 並建立起東北地區最早的國家組織——渤海國。公元713年被唐代正式冊封為“渤海郡王”,開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海東盛國”渤海時代。

靺鞨諸部落是構成渤海國的民族核心。

黑水靺鞨並沒有加入渤海國,而是獨立存在於渤海之外。

靺鞨諸部參與了女真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黑水靺鞨是女真的直系先祖。

進入公元10世紀以後的遼金兩代,由唐代渤海靺鞨各部直接發展而來的東北女真各部,在渤海滅亡後,主要可分為安出虎水女真、長白山女真、野人女真以及熟女真。其中安出虎水女真,主要是分佈在阿什河一帶的安車骨部後代,成為12世紀興起金源女真的主體。

公元1125年,阿骨打建國於上京會寧府(今阿城白城),到公元1151年海陵王南遷燕京(今北京)建立了大金國,統治了整個中國北方。

透過史書文獻以及對兩千年來考古文化親緣關係的探索,可以肯定的說,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都屬於通古斯民族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