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龔為綱:針對“文化圈群”擴大對外傳播

當前,在世界上講好中國故事,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話語權,除了加強和改進自身國際傳播工作之外,也需要對西方強勢話語體系的建構邏輯及其全球傳播機制做全面分析和科學研判,抓住話語權重構的重要契機,制定相應的傳播策略,充分提升對外傳播效能。

透過對全球線上新聞輿情大資料中的涉華輿情資訊進行分析,我們發現了一些突出特徵。

一,美西方炮製的“中國威脅論”面臨碎片化現實。我們的研究發現,各國報道中國的媒介語調呈現出一定的空間規律性:美國、加拿大、英國以及歐洲大陸的主要發達國家,美國在亞太和中東地區的盟國如日本、澳大利亞等,涉華輿情的語調指數偏向消極;與西方國家聯絡相對緊密的部分拉美國家、南非和東非國家以及東南亞部分國家,涉華報道語調指數也有偏向消極的趨勢。上述幾類國家在涉華輿情語調上的“共震”關係,呈現出“核心-邊緣”特徵。

而伊斯蘭世界,亞歐大陸上的俄羅斯以及中東歐國家,其涉華輿論積極語調與西方世界形成鮮明對比,寮國、柬埔寨以及北非國家涉華報道語調也偏向積極正面。

二,語言成為涉華輿情差異的重要分界線。我們發現,在西方世界佔據主導性的語言,比如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專制、人權與“中國威脅論”等話語的流行程度要遠遠高於其他語言,這些話語不但在英美等國,在其前殖民地國家中也廣為盛行,所利用的恰恰是共同語言所提供的交流便利性,以及語言背後的文化認同。這種分析結果與有關西方話語的國別分佈結果大體吻合。

在南歐和北歐等地語言如義大利語、芬蘭語、瑞典語中,涉華輿情中的“中國威脅論”等話語的流行程度相對較弱。單純從語言上看,與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語言以及文化上的差異,可能是導致相關國家儘管屬於西方世界但在媒介話語上卻很難完全與英美步調完全一致的原因。“中國威脅論”在南歐和北歐等地的“碎片化”特徵,構成西方主導話語的“薄弱地帶”。

“中國威脅論”等話語在伊斯蘭世界以及前蘇東國家流行程度相對較弱,在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印尼語、俄語、羅馬尼亞語、匈牙利語等語言中,“中國威脅論”軍事威脅話語的流行程度明顯要低於西方主導性語言。

三,“中國威脅論”的蔓延方向值得警惕。研究發現,“中國威脅論”在北美和英國的盛行程度最高,其次是在部分歐洲國家,在美國的亞太盟友,比如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菲律賓等國家也較為流行。美國近年來不遺餘力地在中國周邊煽動恐懼,進而在安全和軍事上為美國介入提供依據,與美國在北約的盟友比較,“中國威脅論”在美國亞太盟友中更有市場。

研究還發現,“中國威脅論”在非洲的很多國家也很流行,這主要與近年來美西方在非洲炮製所謂“新殖民主義”話語,讓“中國威脅論”在非洲出現令人警惕的增長。近年來,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引起西方一些國家的敵視,它們既不願意失去其影響力和主導權,又無法像中國這樣在不干涉內政的條件下向非洲國家提供相關經濟發展援助,於是在輿論上做文章,對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和經營進行攻擊和汙衊。

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威脅論”等話語在全球的分佈特徵,既受“核心-邊緣”機制影響,也受“文化圈群”因素影響。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在網路中的優勢地位和資訊控制能力,對邊緣國家的媒介資訊生產進行影響和滲透,使得邊緣國家在媒介生產、議題設定等方面,依然受西方主流媒體影響和控制。

新媒體時代的全球媒介資訊傳播秩序正在快速轉型,突出地表現在基於共同語言、歷史文化的區域性“文化圈群”內部資訊密切流動機制的興起,發展中國家之間內部交流逐漸興盛,對於西方媒介霸權具有消減效應。

結合全球網路傳播的結構性特徵,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作為。

一是善於利用新媒體資訊傳播的“文化圈群”特徵,找準關鍵點。全球網路空間輿情資訊傳播表現出極強的“文化圈群”結構,不同圈群還存在一些核心節點,比如說西班牙在拉美圈群,沙特在伊斯蘭圈群,俄羅斯在蘇東圈群有重要影響力,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聯絡,有助於最佳化全球戰略傳播。

二是認識西方媒介霸權全球分佈的不均勻特徵和碎片化特徵。美國的全球媒介霸權與其盟友體系高度重疊。不過在具體議題上,其歐洲盟友和亞太盟友興趣有所不同。另外歐洲大陸各國間話語體系也呈現出一定的“碎片化”特徵,如何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擴大中國的話語權,是當前可以考慮的問題。

三是抓住當前媒介轉型的重要契機,尋找中國在非洲與拉美媒介影響力的增長點。當前正值新媒體興起、媒介轉型與5G時代來臨的契機,提高這些地區媒介的自主性,可以有效提升我國媒介的影響力。(作者是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大資料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