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這類女子,一人可敵千軍萬馬

關於我國各朝各代女子“和親”的故事,其實,大家聽得並不少。可以說,“和親”作為歷朝民族總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種民族關係的表現形態,它貫穿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或隱或顯的影響。

自漢以後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這其中,有遠嫁塞北的王昭君,亦有隻身前往吐蕃的文成公主,每每提起她們,都會引人唏噓不已。

2000多年前,邊境蠻夷虎視眈眈,覬覦中原肥美的土地,常常幹出打家劫舍這種事情,使得中原百姓不堪其擾。而皇帝又無心打仗,並且,還想追求安定和平,這個時候,往往會選擇“和親”這種不費什麼事,就能換得和平的方式。

其實和親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當一個國家繁榮昌盛時,大部分的小國為了依附,從而,會主動帶來豐厚的金銀財寶請求賜婚。另一種,則是當國家衰弱,為了換取邊境的安寧,為國家爭取發展的機會,這個時候,朝廷就不得不委身與少數民族和親,與其交好換得暫時的安寧。

而開和親這個先例的就是漢朝的漢高祖劉邦,當時,劉邦已經一統中原天下,穩穩地坐上了皇帝之位。但是,邊地的匈奴不斷的騷擾也很是讓他頭痛,於是,日子一長就產生了要把這群蠻族一網打盡,永絕後患的念頭,隨即他率軍出征。他們一行人浩浩蕩蕩的來到了邊境,磨刀霍霍做好了出征的準備,但是,打仗之前,總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於是,漢朝就派出了自己的奸細去匈奴一族打探情況。然而,事情就壞在這個密探的身上,密探回來後,上傳虛假情報給皇帝劉邦,說:“匈奴的作戰實力極差,如果是我們漢朝計程車兵,一定可以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但是,等劉邦胸有成竹的出發了之後,卻發現被打的落花流水的是自己。最終,他只好採用陳平的計謀,賄賂匈奴單于的妻子,這才得以脫身。

雖然,劉邦安全的回到了自己的地盤,但是,邊境安寧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劉邦很是苦惱,但就在這時有大臣獻上計策:“匈奴人天性剽悍好戰,我們與它正面交鋒勢均力敵,所以,是很難輕易取得勝利的,既然,雙方僵持不下,那麼,我們就該停止戰爭,兩國交好。只要陛下您願意把您的公主嫁出去,兩國皇室結成姻親,此後便成為了一家人。既是家人,兩國又怎會戰亂不斷呢?”劉邦覺得這個計策可行,遂應下,準備將公主嫁往和親之地。

皇帝雖為公主的生身父親,但是,他也是一國之君。情急之下思慮不周,以國家大事為重,卻沒有考慮到女兒遠嫁之地方的環境有多惡劣,只是想到:“大公主正好到了適婚的年齡,只要將大公主嫁給匈奴之首,結為姻親,那麼,匈奴首領就是自己的女婿,到時候,公主再生下子女,沒準,自己的子孫將會成為匈奴的下一任首領,彼時,硝煙戰火將會不復存在了。”

但是,皇后呂雉卻不一樣,她是公主的母親,自然是捨不得自己從小錦衣玉食養大的女兒去邊地受著苦寒之難,之後,呂雉對皇帝百般求情,求他為自己的女兒考慮考慮。這麼一說,劉邦自己也有點心軟,親生骨肉畢竟還是捨不得的。於是,就另取一計,從皇室裡找了一個遠親的適婚女子,賜於她公主封號,並且,告訴匈奴說:“這是我們皇室尊貴的公主。”

之後,再把這個公主遠嫁匈奴,結果,自然也沒有什麼差別。

在匈奴人看來,皇室的公主是神聖的,相當於神女的地位,所以,他們對於公主下嫁還是心存感激,認為朝廷對他們有恩,戰事也就不會再繼續下去了。

但是,在禮法森嚴的中原皇室看來,匈奴的女子,不管多麼美貌,始終是蠻人一個,天生就帶有蠻夷之地的低賤血統。而且,他們及其看重後代的血統,甚至,他們純正崇高的真龍血脈是不能讓蠻族女人玷汙的,所以,自然也不會接受匈奴送來的女子。

其實,仔細想想,和親這種方法,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沒有這個精力和兵力去支撐一場長期的戰爭,就著和親之事,兩方都可以名正言順握手言和。只是,千般好處,皆說與他人聽,真正受苦的,還是那些代表國家和親的女子。

中原的錦繡繁華,在她們眼前一點點遠去,前方是她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蠻族苦寒之地。從此刻開始,她們終其一生,都不可能再回這生爾養爾的土地了。

邊關寒風陣陣,掩蓋下去的,是她們的哭聲。

甚至,和親的女子遠嫁後,連回故土探望的機會都沒有的。但是,在歷史上卻有這麼一位公主獨享殊榮,那就是康熙的固倫純禧公主。康熙曾四次前往蒙古看望自己的女兒,當時,遠嫁蒙古的可不止這一位,但是,康熙僅僅只看望她一人。更甚的是,當康熙第一次廢除太子之時,心情極差,竟下詔令:讓固倫公主回來探視自己,可以說這種榮寵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換一種角度來看,和親這種法子,側面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軟弱無力,偌大一個國家,成千上萬的勇兵猛將,還有作威作福的皇室與貴族,居然,都要靠著一個女子的付出才能繼續存活,舉國上下不應以為恥反以此為榮實在不應。那些女子,她們揹負著一個國家的使命,放棄了自己放棄了家人,義無反顧地走上血淚之路,卻還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著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總之,“和親”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因此,我們還是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來客觀的評價它。無論統治者實行和親時的主觀願望如何,多數中原王朝同北方民族之間的和親結果都導致了中央政權和北方民族政權之間,漢族和北方民族之間的和平交往的關係。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和親政策》、《資治通鑑·卷第十四》、《中國古代和親的型別、特點及其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