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宋仁宗欲賜給包拯整個廬州,包拯回答14個字,讓包氏子孫興盛千年!

包拯是北宋名臣,因清廉公正,傳為佳話,更是被民間百姓稱之為“包青天”。關於包拯的事蹟,小編就不多了說,畢竟我們大家都從小聽到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不過包拯有一件少人知道的事,他曾對宋仁宗說過一句話,而這句話讓包氏子孫興盛了1000多年,到底包拯說了什麼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據歷史記載,包拯的父親為包令儀,是北宋真宗時期的朝廷官員。因此,出生於官宦世家的包拯,自幼便受到良好儒學思想教育,同時在父親的薰陶下,也形成了剛毅的品質。公元1027年,28歲的包拯進士及第,自此步入仕途,開始了北宋的“包拯時代”。

包拯除了為官清廉,公正無私之外,他在在後代子孫的教育方面也煞費苦心。比如,為了形成良好的家風,包拯親自制定了一條37字的家訓,並刻在石碑上立於堂前。家訓的內容為:“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段話的意思不難理解,大致就是說如果包家子孫為官不正,便會將其逐出包氏家族,而且死後也不得安葬於包氏祖墳。

包拯定立家訓,可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他自己的行為處事,也完全不越家訓半點。比如,在北宋嘉祐七年,即公元1602年,也正是包拯去世的那一年。時年64歲的包拯,還是一如既往的清貧,宋仁宗實在看不過去了,準備將廬州城(今合肥老城區)賞賜給他。宋仁宗知道,按照包拯的性格,他肯定是不會要的,因此宋仁宗就擬定了一道聖旨,畢竟抗旨不尊可不是包拯的作風。可沒想到的是,包拯在接到聖旨後毫不猶豫,一口就拒絕了仁宗皇帝賞賜的廬州城。後來,宋仁宗再三勸說,還讓包拯要為子孫後代著想,收下廬州城也算為子孫後代積攢點家底。

包拯無奈,如果再回絕皇帝的話,就有點不為臣子本分,但如果要接旨,就違背了家訓,還怎麼為子孫後代做榜樣呢?包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便對宋仁宗說,“不要廬州府一磚,只取護城河一段”。包拯的意思是,廬州府他堅決不要,但是為了感謝皇帝的厚愛,他只要廬州城的一段河渠,而且還是一段常年淤塞郊外河道。包拯認為,河道不像田地可以分割,能避免子孫將來分田分地的惡習。另外,將來子孫後代將河道清理乾淨,既能灌溉方圓百里的農田,還能在河道種植農作物,也算是自給自足了。

包拯並不是想讓子孫都清貧一生,而是要讓他們自己去努力奮鬥,然後過上美好富裕的生活。如果子孫們代代嘴裡都含著金鑰匙,也許就不會再去努力了,最後坐吃山空,成為別人眼中的敗家子,最後壞了整個包氏的家風。包拯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他的兩個兒子,長子包繶和次子包綬,皆以包拯為榜樣,為官清廉,清苦守節。其孫包永年,雖歷任小吏,但卻依然保持著包氏家族特有的“孝肅家風”。還有明代包永懷,為武進士,一生戎馬生涯,為國鞠躬盡瘁。再到近代革命先烈,也多有包拯後裔。如今包氏家族的子孫,早已遍佈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包氏子孫也都開始走出國門,帶著當年包拯定下的包氏家訓,以及時刻不忘當年包拯對宋仁宗說的那句話,在社會的各行各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不要廬州府一磚,只取護城河一段。看似平淡無奇的14個字,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讓包氏子孫興旺至今。或許我們也該思考,留給子孫最好的東西是什麼呢?是金錢?是官職?是名望?還是精神呢?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答案。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