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中國歷史上乞丐第一人,沿街乞討38年,死的時候數萬人來給他送葬!

在封建社會,人們把“九流”分為上、中、下三種。“三教九流”一般被理解為各色人物和各色行當,並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在我國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一詞,往往含有貶義。上九流和中九流的人我們今天就不說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下九流裡面的一種,乞丐。在中國古代史上,出現了一個很有名的乞丐,他叫武訓。

武訓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稱武豆沫,作為一個乞丐,武訓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從小生於貧寒之家。武訓這個大名還是朝廷下令賞賜給他的,為嘉獎其興辦教育之功,取“垂訓於世”之意。武訓7歲喪父,失去了壯勞力的武家開始迅速走上破敗之路,最終,武訓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乞討為生。

武訓14歲後,多次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謊說3年工錢已支完。武訓爭辯,反被誣為“訛賴”,遭到毒打,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這次的遭遇對他打擊太大了,受傷害後的武訓在莊子上的小廟裡昏睡了三天。年少的武訓一直很羨慕那些讀書識字的人,但是,他沒有上學的錢,也沒有上學的時間。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20歲時當了乞丐。

晚清光緒年間的一天,武訓在山東堂邑縣沿街乞討。只見他口中唸唸有詞,連說帶唱,時而裝扮成豬狗的模樣,時而又學驢叫。其惟妙惟肖的表演與好玩的唱段,引得圍觀者一陣陣鬨笑。他的唱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圍觀者中有不少人搖頭:“乞丐還想興修義學,這不是痴人說夢麼?”然而並不是痴人說夢,武訓就這樣一直乞討了幾十年,來籌集資金來辦學。

武七49歲那年,總共已經購置了田產230多畝。這在當時,已然是很相當可觀的一筆財富。但武訓仍然堅持乞討的生活,鄉紳楊樹坊勸他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應該娶妻生子,被他拒絕了,自謂:“街死街埋,路死路埋”。那些歲月,武訓不知吃了多少苦,但是他還是堅持下來了。

後來武訓靠著乞討,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處義學,購置學田三百多畝,積累辦學資金達萬貫,1888年,武七在自己的家鄉柳林鎮東門外建起了第一所義學,取名為“崇賢義塾”。次年與了徵和尚在館陶楊二莊創辦義塾,光緒二十二年(1896)又與會門首領施善政在臨清鎮創辦義塾。學校建成之後,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後來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三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離世,終年五十八歲,武訓死後,沿路六十里各村民眾自發設奠路祭,自動送殯者達萬人,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師生們哭聲震天,老百姓們亦潸然淚下。武訓已經是乞丐之中的佼佼者,是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