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清時期的“雞毛房”:一晚只收三文錢,乞丐也能住得起

明清時期,北京作為封建皇朝的首都,是王侯公卿達官貴人的聚居之地,到處是豪門大宅。但是與豪門大宅形成強烈反差的卻也有不少低矮窄小的房屋,特別是在北京城的邊緣地帶,還有著一種破破爛爛的小屋,這種小屋則被稱為

“雞毛房”

清朝末年,法國傳教士古伯察先生在他的著名遊記《中華帝國紀行》中所寫到“雞毛房”。事實上,

“雞毛房”既是一種小屋,也是一種貧民救濟組織的代稱。該組織可以為“無處棲身的叫花子與流浪漢”提供一種用於過夜的“溫暖的羽毛床鋪”

據說,“凡是無處棲身的叫花子與流浪漢,不問男女,都可以進入雞毛房過夜”。但在天亮以後,離開雞毛房時,“門口有人負責向每家宿客收取一文錢”。兒童與成人一視同仁,不可減半付費。那麼,雞毛房裡面的設施、條件如何呢?。

“除了雞毛房和火房子,也有許多官方和民間成立的救濟機構,但由於清朝後期災荒頻發,大量外地饑民湧進京城,淪為乞丐,每到冬季凍斃的乞丐依舊大有人在。清末民初,數九寒天的每個清晨,清理城門洞和富人大門外被凍死的乞丐,幾乎已成慣例。與南方相比,冬天,對北方乞丐來說,尤其難過。”

古今走街串巷、四處乞討的乞丐,一般都沒有固定的住所,街頭、寺廟、屋簷下、橋下、門洞裡,都能成為他們過夜棲身的地方,就像詩中寫的那樣:“金橋玉洞隔凡塵,藏得乞兒疥癩身。”

晚上在這些地方過夜,在南方問題不大,北方的乞丐,春夏秋三季,也能勉強對付過去。

但是北方的冬天,在這些地方過夜,則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清代乞丐影視形象

那麼北方的乞丐冬天晚上住在哪裡呢?有專供流民、乞丐住宿的“雞毛房”和“火房子”。

根據《清稗類鈔。乞丐類》記載,所謂雞毛房,就是在房內地上鋪滿雞毛,住客擠臥在雞毛堆裡取暖,熬過北方冬季的漫漫長夜。這真是名副其實的“雞毛店”,住一晚收三文錢。乞丐不被凍死的前提,是你得先討到三文錢。

清代有位翰林蔣士銓,寫了一首很有名的詩,就叫

《雞毛房》

詩中對雞毛房有詳盡的描述:在冰天雪地的寒冷冬天,衣不蔽體的乞丐哭著尋找晚上的棲身之所,低聲下氣地跟人家說了無數的好話,才討到了三文錢,這樣就能去雞毛房住上一宿了(黃昏萬語乞三錢,雞毛房中買一眠),這種雞毛房和豬圈牛欄差不多,地上連稻草秸稈也沒有,只有一層厚厚的雞毛,既當褥子,也當被子。人們橫七豎八地睡在一大堆雞毛裡,鼾聲四起,雖說是臭氣熏天,卻也暖和。身上暖和了,夢中感覺也像住在閨房暖室、鋪蓋著錦絲被褥一樣舒服。可惜這些雞毛不是自己身上長的,一陣風吹過,就吹落了許多,身上立即就起了一層雞皮疙瘩。天一亮,又得離開雞毛房上街,凍得像冬天的昆蟲一樣嚎叫,真恨自己為什麼不是一隻雞,那樣身上就長有雞毛了(天明出街寒蟲號,自恨不如雞有毛)。

詩中最後寫道:“吁嗟呼!今夜三錢乞不得,明日官來布恩德,柳木棺中長寢息。”

唉!如果今天連三文錢也討不到,那明天官老爺就有來“布恩德”的機會了,把(我)凍僵了的屍體裝進柳木棺材裡,再也不用醒來,也用不著為住不進雞毛房而發愁了。

災民淪為乞丐

在明清時期,出現了大量描寫北京民俗民風的“竹枝詞”,其中有一首也以乞兒的語氣提到雞毛房:“乞兒終日向寒啼,羽翼徒憐養未齊。三個青蚨(銅錢)眠一夜,雞毛房裡似雞棲。”

這無疑是北方乞丐過冬的真實寫照。

除了這種雞毛房,乞丐過冬還有一個去處,那就是“火房子”。

火房子住一晚只要一枚銅錢,但第二天大清早就得出去,不能逗留。

每到冬季,店主在屋中間挖一大坑,裡面燒柴,眾乞丐圍火取暖,所以叫火房子。

如果遇大雪天或天氣嚴寒不適宜外出乞討,在店裡待一天就要五枚銅錢,店主一般會熬一大鍋粥供乞丐食用(這個也要付錢的,但可以賒賬)。

這時乞丐們往往藉此機會互相切磋技藝,自古這個群體裡就藏龍臥虎,很多人利用機會拜師學藝。

火房子一般都是男女混住,反正睡覺時也不敢脫鞋或脫衣服,因為脫下來第二天有很大可能就不見了,總不能光腳光屁股出去“上班”。

流民很容易淪為乞丐

除了雞毛房和火房子,也有許多官方和民間成立的救濟機構,但由於清朝後期災荒頻發,大量外地饑民湧進京城,淪為乞丐,每到冬季凍斃的乞丐依舊大有人在。

清末民初,數九寒天的每個清晨,清理城門洞和富人大門外被凍死的乞丐,幾乎已成慣例。

與南方相比,冬天,對北方乞丐來說,尤其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