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這件文物是國寶中的國寶,禁止出國展覽,上交者獎賞五雙白手套

中國古代以“德”、“孝”治國,談及死亡乃是“大忌”對死又是敬而遠之,就連孔子也是說“未知生焉知死”。

人生世事無常,變化萬千,死亡看似觸不可及,但時時刻刻又伴隨在身邊,看到一個人逝去,人們總會感嘆生命太過於脆弱。

在古人觀念中,死亡並非就是終結,它還可以以另外一種全新的形式存在,可以昇仙、或者淪為鬼怪,又或是進入輪迴,道教、佛教都有完整的體系,但道、佛兩家沒有成型之前,人們又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中國自古就有入土為安一說,這可不是葬禮禮儀成熟之後形成的說法,先秦時期,這種說法就存在了。

《列子·湯問》中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遠古時期,喪禮文化都還未成型,安葬死者也僅僅只是在地上挖個坑,雖然簡陋了一點,但還是形成了入土為安一說。

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葬法,有句話說得好:汝(甲)之砒霜,彼(乙)之蜜糖。

新石器時代,手工業技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古人類開始大範圍使用石製品,陶缸最為常見,古人也會用陶器充當棺木安葬死者,甕棺葬直到漢代都還流行,最常見還是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陶缸都不是特別大,常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也有成人,原始人將死者埋葬在陶瓷中,寓意非常簡單,靈魂不滅。

上世紀70年代,河南紙坊鄉紙北村的蘋果地挖出了一些陶缸,這些陶缸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陶缸不算大,用來裝水太小,用來裝糧又怕受潮,十幾個陶缸就晾在一邊,誰也不想要。

文物部門也看不出一個所以然,他們也不收,倒是一個叫李建安的人對這些陶缸非常感興趣,他花了5快錢,將十三個陶缸都拿回了家。

就在家中整理陶缸時,妻子在其中的一個陶缸中發現了一截人骨,她氣得大罵李建安是一個“敗家子”,買什麼回來不好,偏偏選了這些晦氣的陶缸,妻子想將這些陶缸全都砸碎。

李建安只好給它們又換了一個地方,他將這些又拉到了自己工作的地方。

李建安雖然不是專業的考古學者,但也參與過一些考古發掘,他看得出這些陶缸不一般,這十三個陶缸中,有一個陶缸最為特殊,這個陶缸上面還有一些十分粗糙的彩色畫像。這說明下葬的主人,身份地位非常高。

陶缸上面的畫像非常簡單,石斧、魚、鳥。

右邊的石斧刻畫的非常詳細,石斧的孔眼、繩子都被黑色線條勾勒了出來,左邊的水鳥叼著一隻魚,面對著石斧。

這顯然是一種圖騰崇拜,在新石器時代,石斧能夠砍伐樹木、狩獵野獸,同時還能保護自身的安全。擁有強大武力的石斧自然就成了人們崇拜的物件,而水鳥叼著魚,站在它面前就是在獻上它的貢品。

這些陶瓷的價值並非用金錢能夠衡量,李建安研究了兩年,也保護了這些陶罐兩年,這些陶罐放在他這裡並沒有任何研究價值,他打算上交,可他找到當地的小文化館時,卻遭到了拒絕,他三番五次的上門勸說,工作人員終於被他的“誠意”打動,接收這些陶罐。

當地的小文化館還獎賞了他五雙白手套,這些陶缸並沒有引起工作人員的重視,只是簡單的將它們放在乒乓球桌上。

就在這一年,一直在鄭州工作的張紹文回到了汝州城,當時看到這幾個陶缸就來了興趣,他拍了幾張照片,返回鄭州後就像相關的部門作了反饋。同時還寫了一篇《原始藝術的瑰寶——記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鸛魚石斧圖》論文。

這篇文章一經發表立刻引起了考古學家的關注,他們來到了汝城進行的鑑定,確認這就是來自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文物,後來又將其調往河南省博物館。

2003年,我國選入第一批不可出境展覽的文明,而鸛魚石斧彩陶成為了67見文物之首,被譽為國寶中的國寶。

文物見證了一個時代發展,雖然它不同於文字,但卻是更有力的證據,這本沈從文的《中國文物常識》是認識文物的最佳讀本。原價108,現在降到68。8,囊括古人衣食住行,需要的朋友點選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