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秦國騎兵為什麼那麼多?為什麼說秦國的騎兵數量比燕國的騎兵還多?

張儀在遊說諸侯的時候,就常常以騎兵多寡來論國力,說秦國“騎萬匹”,燕國“騎六千匹”,魏國“騎五千匹”。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也提到:“馬者,兵甲之本,國之大用”。

張儀在提到諸侯列國的騎兵數量時,還特別強調了“秦騎兵之精,尤為六國所不及,秦國戰馬探前跌後蹄間三尋騰者,不可勝數”,秦國之所以戰馬精良,一方面與秦族善養馬有關,另一方面則得益於秦國所處的地理位置。

秦國疆域北接胡人和匈奴,西有戎狄,獨特的地理位置是秦國獲取和培育優良馬匹的天然優勢,也是秦國最早放棄笨拙的車戰而率先建立騎兵部隊的原因所在。秦國出現騎兵部隊是在秦穆公時期,比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早了300多年。

到春秋時期,秦國騎兵已經成為獨立建制的部隊。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騎兵更是起到了關鍵作用。睡虎地秦簡出土的《秦律雜抄》記載了秦國戰馬的徵召標準:“驀馬五尺八寸以上”。

而在秦始皇的祖墳—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推斷墓主為秦景公)中也發現了大量殉葬的戰馬屍骸。

在秦公大墓中出土的10具戰馬屍骸中,共提取出7例線粒體DNA樣本序列,結果表明:有2個樣本序列分佈於D世系(歐亞大陸西部特徵),1例樣本與阿哈爾捷金馬序列完全相同,1例與阿哈爾捷金馬序列呈母系遺傳關係。

阿哈爾捷金馬就是我國史書當中記載的汗血寶馬,這表明至少在春秋時期,汗血寶馬就已經被引入到了我國。而在此前,我們普遍認為,汗血寶馬是漢武帝時期才引入我國的。

《史記》曾稱:“西域之跡,始見張騫;大宛之跡,見自張騫”,是張騫出使西域,才發現了大宛國,進而得知其“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但秦公一號大墓戰馬DNA檢測結果卻改寫了這一歷史認知,印證了汗血寶馬在西漢之前就已經被引入秦國。

第一是稱呼上的差異。從秦景公到漢武帝,中間相隔近400年,秦國和西漢對產自中亞的汗血寶馬稱謂並不一定存在某種延續性。

第二是數量。汗血馬以“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著稱,史載“汗血馬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這對於急於發動對匈奴反擊戰的漢武帝而言,是其組建精銳騎兵部隊的利器。

所以,漢武帝聽聞大宛有這種良馬後,不惜兩次發動對大宛的戰爭,柏楊先生就稱漢朝發動的這場戰爭為“不榮譽”之戰,顯然,漢攻大宛之戰讓西漢王朝揹負了窮兵黷武的罵名。

不過,漢武帝對於汗血馬的渴求,並非完全是出自個人喜好,而是希望藉此改良中原馬種以應對匈奴馬。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並非汗血馬產地,漢武帝以數萬士卒性命換來的汗血馬也不過區區1000匹,在經歷“引種—雜交”後,在數量龐大的地方馬種基因的“沖洗”下,純血統的汗血馬很容易消失。

第三是戰爭。上文提到,秦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可以比諸侯列國更容易從西方獲取優良的戰馬品種,這也是秦國騎兵強大的原因所在。而秦公大墓中的汗血馬屍骸表明,秦國戰馬精良與不斷改良馬種有關。

但是,外來馬數量畢竟太少,在經歷“引種—雜交”後,種馬都歸於消亡,在經歷秦末戰亂之後,即使是改良後的馬種也大量死於戰爭,漢高祖劉邦甚至在全國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樣的馬駕車。

所以,漢朝初期的戰馬,依然還是佔據數量優勢的華夏馬種。直到張騫通西域,漢朝才再次得知汗血寶馬這種良馬,並嘗試引進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