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的環境多災多難,那麼賑災為什麼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乾飯?

我們大部分都是看到影視劇中的一個場景而生出的疑問,古代封建王朝在面對大災之年,各地出現很多災民,一般朝廷都會進行賑災。賑災基本上都是以粥為主,那麼為什麼古代賑災一般都是熬粥而不做乾飯?

古代糧食並沒有現在富足:看到問題讓我想到了晉惠帝的一句名言,為何不食肉糜,晉惠帝時期,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能挖草根吃樹皮,導致大批百姓活活餓死。訊息傳到宮內,晉惠帝一心想為百姓做事,經過自己反覆苦思,想到了一個自我感覺完美的對策,於是乎對大臣言道,:“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古代帝王也想讓賑災之時,給災民做乾飯,讓災民吃飽喝足不再受飢餓之苦,糧食實在沒有那麼多,畢竟古人都是靠天吃飯,糧食產量勉強能維持生計,遇到大災之年,顆粒無收,只能用粥來維持人基本的生存。

而官府賑災所用的糧食,主要便來自於朝廷撥付和官紳捐贈,但如此環境之下也會有官員在中間進行剋扣,更有甚者還有人本身不是災民卻冒充災民去貪關係著災民生命的糧食,賑災糧食更會少的可憐。

古代賑災不但以熬粥來賑災,碰到糧食太過稀少之時,為了災民能活下去,甚至會往粥之內加入沙子,這也是不得已而為止。畢竟可以用救一人的糧食去救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加沙子也是為了多讓一些災民能活下去,把冒充災民的人剔除在外。對此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