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宋徽宗》看到真實的徽宗,理解作為人的徽宗

皇帝也是人,可是身在那樣的高位,他被要求只能努力具備聖賢要求的明君品質,而不許有作為人的性情與慾望,所以徽宗對文藝的熱愛,與性情相投者的交往,對道教的沉迷都成了他亡國的罪證。如果不是皇帝,他會成為一個成就卓著的藝術家,被後人讚賞,而不是被一再作為反面教材來批評,或者如果他運氣好,沒有亡國,那麼也會作為“風雅皇帝”被說起吧……

黃仁宇的大歷史有一個觀點,一個朝代的滅亡傾覆從來不是一個昏君幾個奸臣能做到的,何況徽宗也不算昏聵,蔡京也沒有那麼奸邪。託翁在《戰爭與和平》裡也說了一個觀點,人們總是傾向於從結果去判斷過程中的策略,結果好了,再爛的策略都是好的,結果壞了,再好的策略也是壞的。勝敗很多時候,不僅僅是人事。

徽宗很有文藝的天賦,他一生尊敬喜歡的皇帝是被他的先祖囚禁的亡國之君李煜,他沒有想到的是他走上了和後主同樣的路。北去的路上他應該也是感慨良多,據說寫了一千多首詩詞,但後來也都燒了,無從知道他的心境。但是一些隨從者的記錄可以看出他沒有抱怨責備任何人,並且努力去幫助別人。他的寬容善良可見一斑,而對道教的信仰是否也使他對於這種處境能略有緩解。

書中多次提到的一個觀點是我以前從未想到的:大臣禁止皇帝出宮。有一個原因作者分析是,皇帝出去過於頻繁,閱歷豐富,不好招架。那麼一定程度上,皇帝在統治國家領導大臣的同時,其實也是被大臣“控制”的。那麼另一方面,大臣們極力要求皇帝做“孤家寡人”就是擔心皇帝被親近之人左右影響,但是他們又不許皇帝去形成自己的思想。說起來,人人都想成為影響皇帝的人,人人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聰明賢能的。

女真人入侵,要帶走皇族的時候,大臣們的勾心鬥角也讓人不得不去同情“孤家寡人”的徽宗。

據說很多人讀宋史會流淚,我沒有讀過,但是讀此書後部分也是無比難過。心中不解,為何宋朝軍事如此之弱!以前聽王立群老師說宋史,似乎提到文官對武將的牽制,大臣們在宮廷制好了作戰計劃讓前線的武將嚴格按照執行,這自然是很壞的。紙上談兵不就是如此。歷史的原因是複雜的。

徽宗個人也和所有同時代普通人一樣,是大曆中的一粒沙,因為命運安排他在了那樣一個位置,他不得不做了一些事情,然後承擔了歷史賦予的責任與壓力。就像託翁所說,尊貴如拿破崙,卑微如列兵,都不過是歷史的工具。

作者試圖從一個人的角度,而非皇帝,去了解徽宗,解讀徽宗,同情徽宗,然而,歷史煙塵滾滾,能找到的東西其實少之又少,何況他還是一個被政治被歷史剝奪了“人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