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抗倭名將戚繼光,不過是明朝一個“裱糊匠”,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赫赫有名的將領,他們為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得以名垂青史,這其中一位,就是明朝抗倭將領戚繼光。

但是這位名將雖然堪比戰神,可他這一生做的都是“裱糊匠”的工作,為大明這座看似表面繁華實則內裡腐朽的大廈,一遍又一遍的刷著漆。

倭寇之亂從元末民初就一直存在,當初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後,曾經派使者出使過日本,想要修復關係,以此來消除東南沿海的倭寇之亂,但很可惜,咱們的洪武皇帝說話不好使。

到了嘉靖皇帝時期,倭寇之亂變得更加嚴重,朱厚熜一看不能再裝看不著了,於是在嘉靖34年,戚繼光從山東被派往了浙江,開始了抗倭的行動。

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生活在嘉靖和萬曆兩位皇帝當政期間,至於他的抗倭戰績,諸位應該都很清楚了,倭寇聽到他的名字就像是金人聽見岳飛的名字一樣,直接望風而逃!

可當他剛剛到達浙江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現象,他也明白了為何形同侏儒的倭寇會如此猖獗,因為駐守沿海的軍隊根本不堪一擊,他對此是愁的不行。

也許有人要問了,就算這軍隊再怎麼不濟,收攏起來連連打那些小矮子還是能行吧?

說實話,還真的不行,舉一個例子吧。

《明史·日本傳》載:“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

在明朝嘉靖34年,有一股只有53人的倭寇,從浙江紹興上虞縣登陸,一路平趟,燒殺搶掠,竟然把浙江、江蘇和安徽三省全部洗劫了,打到了南京城下!

《明史》載:“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諸軍相顧愕貽,逐俱潰。”

殺到南京城下之後,守城的大明士兵拉弓射箭,居然被倭寇徒手接住了,這種猖獗而又驚人的行為,直接嚇得守城士兵逃了!

這53個倭寇在大明土地上馳騁了共有上千里路,殺了足有四五千人,最後好歹是讓明朝大軍給滅了。

這還真是天大的笑話,世間竟然有如此奇聞。

在16世紀中葉,日本這個小小的島國,能夠威脅幅員遼闊,兵多將廣的大明是很讓人驚訝的,這個時期日本內戰頻繁,經濟落後,而大明則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要說侵略,那也應該是大明侵略日本,這種荒誕的現象,其實並不難以理解。

明朝的兵力之所以會衰弱到這般田地,有2個原因與諸位分享。

軍戶制度,就是:一人當兵,全家為伍,父死子替,世代為軍。

簡單來說,就是你入了軍籍,那麼你全家都是軍籍,世世代代都是當兵的,而且這軍戶制度待遇還是不錯的,國家會分配給軍戶家庭田地,由軍屬耕種。

再者說了,“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是無數熱血男兒的夢想,在沙場上奮勇殺敵,撈得個潑天戰功,那是絕對的光宗耀祖。

但是,這些當兵的都倦了,因為你打生打死的還不如穿著綢緞的小白臉文人,甩著扇子放個屁,這就牽扯到了第二個原因。

這裡可以引用當時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個想法,因為他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得來的帝位,正是因為得位不正,所以他才重文輕武。

按照他的想法,文人犯罪大不了貪汙受賄,武人犯罪那就可能上升到謀朝篡位了。

明朝時期也是這樣重文輕武的現狀,有些當兵的立下赫赫戰功,還不如幾個文官喝著小酒,吟弄幾篇詩文功勞大的多。

你說說,這擱誰身上誰不生氣,這簡直比拉了三泡稀屎還要難受。

在這些文官們看來,武將征戰沙場,就是匹夫之勇,毫無用處,在他們眼中,若是在一件事情上動用武力,那就已經是失敗了。

如果在戰爭中,武將當機立斷,追殺敵人,文官會以為這是貪功冒進,如果裹足不前,養精蓄銳,文官會以為這是貽誤戰機。

如此一來,文官的社會地位發展到了極致,武官社會地位降到了最低,甚至出現,士兵退伍之後變成了“廢人”,根本無用武之地,這樣的畸形的發展狀況,是兵力的衰弱的重要原因。

咱們話再說回來,說是戚繼光正愁該如何招兵呢,嘉靖37年那天,他滿面愁緒的登上義務山頭,正準備喊兩嗓子,發洩發洩自己的不滿,可是他卻被山下的場景給吸引住了。

在山下,有兩夥村民(礦工)在打架,雙方拿著農具甚至是菜刀沒命的往對方身上招呼,戚繼光下巴都要驚掉了,當初那53個倭寇要碰上這幾個村民,那恐怕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方輿考·山川》載:“八寶山,在縣南五十里,舊不載,近因妄傳有礦,嘉靖三十七年間,永康處州礦徒數千人訌聚開坑,知縣趙大河督率近山居民陳大成等平之。義烏之民,因以勇武稱,而兵事之多亦自此始。”

在一刻,歷史發生了鉅變,戚繼光上書請求收攏村民,編成軍隊。

他在《練義烏兵議》寫道:“無兵而議戰,亦猶無臂指而格干將。聞義烏露金穴括徒,遞陳兵於疆邑,人奮荊棘御之,暴骨盈野,其氣敵愾,其習慓而自輕,其俗力本無他,宜可鼓舞。及今簡練訓習,即一旅可當三軍,何患無兵?”

終於,在嘉靖38年,組成戚家軍,正式開始了抗倭行動。

軍隊組建起來之後,戚繼光制定了嚴格的軍紀,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可這一些只不過是徒勞罷了,在後面還會細細剖析。

當時,戚繼光制定的招兵標準,就是隻招農民,也許是他被農民的悍勇折服了,亦或是已經對這個王朝其他階級不報希望了,不過這條路他倒是走對了。

在他的嚴格訓練之下,軍隊形成了規模,還練成了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絕技:鴛鴦陣!

這種鴛鴦陣,一共有12個人,其中11個作戰隊員,分別是隊長一名,短兵兩名,狼筅兵兩名,長槍兵四名,牌兵兩名,再加上1個伙伕。

排陣之時,牌兵(舉著盾牌的兵)後面站著狼筅兵,他們的武器比較沉重,以防禦為主,再往後就是長槍兵,他們的兵刃要比一般的長,存在的意義就是攻擊,保證好牌兵和狼筅兵的安全,再往後就是短兵,他們的存在是保證長槍兵的安全。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在臺州寧海,鴛鴦陣首次亮相的第一戰,倭寇便死傷200多人,己方僅有1人輕傷,無重大傷亡。

後來的戰役之中,鴛鴦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斬殺倭寇無數,而己方傷亡可以忽略不計,戚家軍名頭響徹東南沿海!

在當世人眼中,在後世人眼中,戚將軍都達到了“軍神”的層次,只可惜,他就算做的再好,也只不過是大明帝國的一個“裱糊匠”,上面也說過,他這一切都是徒勞。

為什麼這麼說呢?

1、因為當時的大明朝已經爛到了骨子裡,重文輕武的制度致使文官集團的勢力已經達到了頂峰,戚繼光一介武將,生活在這個時代,他根本沒有能力去和文官集團碰撞。

在文官集團的認知裡,軍官就應該像“晚明第一猛將”劉挺那樣,四肢發達,只懂拼殺,而戚繼光也是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才招募農民義勇。

2、因為他若是拼盡全力打造一支鋼槍火炮樣樣俱全的海軍,勢必會觸碰文官集團的利益,他們不允許戚繼光做大。

再者說,戚繼光的戚家軍雖然屢戰屢勝,可在文官眼中,那是屬於戚繼光的私人武裝,不但不會嘉獎,甚至還會處處提防。

如果文官集團加以挑撥,皇帝一猜疑,謀反的罪名就會接踵而至,別忘了,天底下最能殺人,可不是刀槍棍棒,而是一張嘴!這個罪名,戚繼光擔不起!

3、戚繼光與張居正的關係太過於密切,朝廷上下都知道戚繼光是張居正的“親信”,況且萬曆皇帝早就看張居正不爽了,張居正一死,戚繼光便失去了靠山,這是他人生中由盛轉衰的地方,就更不要談什麼改變這個國家了。

所以說,戚繼光將軍這一生是悲哀的,哪怕他的戚家軍殺的倭寇再多,也挽救不了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真乃是:封侯非我意,大明卻已矣!

——編輯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