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花費8億的“三亞觀音”,當年遭炮轟太奢侈,現在為何大獲認可?

佛教自傳到中土以來就一直在中國佔據一席之地,而佛教中最為百姓所熟知的便是南海觀世音菩薩。“但願人心如水月,何愁不得睹金容。”觀音以大慈悲救苦救難,點化世人,正是這種精神牽引著中國佛教的發展,也把這份慈悲種入了中國人民的骨髓中。而今商業時代中,能把百姓對觀音的崇敬轉化為商機,不得不說是一種聰明的舉動。

染上宗教氣息的建築總是顯得神秘而偉大,讓人情不自禁心生嚮往之意。在埃及,坐在金字塔的腳下,面向偉大,背靠永恆,沉默也似在海誓山盟;雅典的巴特農神廟氣象莊嚴,彷彿一切罪惡都將在此得到審判。在中國,也有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讓人感嘆古人信仰的虔誠。在20世紀末,我國三亞也開始動工修建一座巨大的觀音像,耗費8億,用時達6年,最終建成了高達108米的觀音巨像。如果大家對這個數字還沒有概念的話,可以參考一下樂山大佛71米的高度,更何況樂山大佛畢竟是鑿山而建,南海觀音卻是在海邊平地豎起,更加震撼人心。

三亞這尊觀音像通體玉白,而沒有一般佛教中金碧輝煌的感覺,因為它背靠大海,所以潔白的顏色彷彿融入了身後的長空,更似要洗滌淨瞻仰它容顏的信徒心靈。四面環繞的海水也在觀音像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純淨,彷彿整片海洋就是觀音手中淨瓶裡的甘露,可以淨化世間一切邪魔。如果是住在當地的佛教徒,每天醒來都能遠遠望見這座巨像,心中也會生起觀音在護佑世人平安喜樂的感覺。

這尊觀音像雖然耀眼,但在當年修建之初可著實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這畢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勞民傷財,而且還會帶來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很難透過言語爭辯清楚,只能以時間來驗證。第一個問題就是資金。這尊觀音像在當時花了足足8億人民幣才建成,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時的8億元不可與如今同日而語,更何況在那時候正是三亞地區大力發展的時候,處處都需要錢,所以這座“三亞觀音”曾被斥責太奢侈,太鋪張。

這也就牽扯出了第二個問題——實用性。不管是民眾還是政府都不希望錢打水漂,所以用來建造的觀音像必須至少物有所值。而這尊觀音像不同於寺廟裡的佛像,它的作用不是給信徒供奉用的,而是出於城市地標的考慮,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只能是旅遊收入。但在那個年代旅遊業還沒今天這麼發達,而這座如此巨大的觀音像,站在很遠就能看到了,是否真的有人會買門票到觀音腳下瞻仰也是未知。如果要說宗教目的,中國人雖然喜歡拜寺廟,但大多數只是習慣性地求神拜佛來求取心安,所以在宗教影響十分有限的中國耗費巨資修建一座宗教建築民眾是不會買賬的。

另有一個問題就是環保。首先臨海地區的海洋生態本來就脆弱無比,要在海邊修建這麼巨大的一座觀音像,可想而知會對脆弱的生態造成何等打擊,可能會導致當地一些海洋魚類的死亡和遷徙,引起進一步連鎖反應。修建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也是一個大問題,處理不好會對臨海的海洋造成嚴重汙染。還有一種汙染是視覺汙染,這一點雖然不如之前的影響那麼直接,但也是不能不考慮的。畢竟在海天相接的背景下突然多出一尊高大的玉像,這樣的視覺衝擊會對人的精神造成一定損害,雖然看似不致命,但也可能會由此引發交通事故等意外。

然而,不論怎麼說,三亞舉行的觀音巨像建造時還是冒了很大的風險,能取得如今的成功也不乏運氣的成分,但無論真相如何其實都不重要,真正值得我們去思索的是從中國文化傳統中發掘新商機的同時,一定要先思考好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

參考資料:

《禮觀音大士二首和湘靈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