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崇禎皇帝為什麼會亡國

我認為崇禎在幾個很關鍵的問題上犯了無可挽回的錯誤,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崇禎是一個很勤勞的皇帝,單論敬業,明朝少有皇帝可以及得上他。然而這樣一個皇帝卻成了亡國之君,其原因在於崇禎接手的是個爛攤子,崇禎為人比較自負,而且朝廷內部東林黨一手遮天,完全沒有不同的聲音。

崇禎與楊廣堪稱是亡國皇帝中唯二的兩個另類,其他人亡國要麼是昏庸無道,殘暴不仁;要麼就是整日詩詞歌賦,美女做伴。然而崇禎與楊廣卻都是非常敬業,也落得個亡國的命運,箇中緣由值得深思。

崇禎作為明朝的末代皇帝,即位時整個國家也是內憂外患。但是他為這個帝國的重新振興而在不懈努力,奈何回天乏術,雖殫精竭慮仍於是無補。

一:對於李自成和滿清的威脅認知不夠。

明朝末年,有兩大因素一直威脅著明朝統治,其一是從西北地區進而蔓延到全國的農民起義,其二是關外女真族的重新崛起並不斷衝擊明朝的正統地位。

不知是明朝的農民起義軍太弱還是明朝軍隊實力太強,歷史上黃巢、宋江等人都能打得過官軍,可是明朝末年這些農民軍的戰鬥力實在是讓人無力吐槽,明末的幾員大將都曾將他們打的找不著北,例如洪承疇、左良玉、曹文詔、盧象升、孫傳庭等。

而另一個威脅滿清實在是讓人無法忽視,自從滿清崛起後,也就是孫承宗、袁崇煥以及毛文龍曾經戰勝過八旗子弟。其中孫承宗和袁崇煥憑藉的是關錦防線,毛文龍則是派兵襲擾。

換句話說,這兩者的威脅不在一個數量級上,農民軍的威脅相對較小。

而且明朝末年的財政收入是很感人的,且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關外的關錦防線上,偏偏兩個威脅同時存在,明朝根本無力同時應對,偏偏崇禎還想一次性全部消滅。

“攘外必先安內”是一個不錯的辦法,與關外清軍議和,除去守衛部隊外,將關外的精銳部隊調入關內,先平掉國內亂匪,再去應對清軍,應該相對會容易的多。

二:對待閹黨太過想當然

明朝末年的政治鬥爭主要是閹黨魏忠賢和東林黨人的爭鬥。崇禎的立場偏向於東林黨人,也認為東林黨人是正義的化身,然而政治鬥爭本身就沒有對錯。

崇禎認為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的根源在於魏忠賢領銜的閹黨亂政,殺了魏忠賢就可以結束黑暗的吏治。殊不知真正的根源在於文官集團這個龐然大物,人性貪婪,文官們無休止的貪汙受賄才是腐敗的根本。

魏忠賢的陰狠毒辣僅僅針對於東林黨人,魏忠賢在時,尚能壓制東林黨,而除去魏忠賢后,東林黨就如同失去了天敵,蹦噠的異常活躍。

東林黨雖死裡逃生,但是依舊跳不出黨爭這個侷限。在東林黨人看來,只有他們的觀點才是正確的,“非吾族類,其心必異”,不是東林黨的人,就一定是奸佞。加之文官排斥武將,使得太多的人對東林黨不滿,造成了政局不穩。

三:對文官和士大夫集團寬容

因為應對清軍的入侵使得軍費支出佔到了財政收入的大頭,且居高不下;西北災荒又無力賑災使得流民四起。

明朝不得不增加財政收入來應對沒錢的局面,其中之一就是裁撤驛站,而另一個措施就是增加稅收,將壓力轉到百姓身上。

江南地區本就富庶,因此增加稅收在可承受範圍之內,而西北地區土地貧瘠,且又遇到災荒,百姓無力承擔,就連溫飽都無法保證,也給了造反充足的理由,導致西北地區民變四起。

而與此同時,高高在上計程車大夫和文官集團依舊我行我素,吃喝玩樂,迎來送往。李自成攻下北京後,麾下劉宗敏從北京王公大臣家中搜刮出了金銀珠寶無數。而崇禎自始至終從沒有向這些階層要過錢或收過稅。

四:行事激進,對臣子缺乏信任

崇禎從不輕信大臣,如果說明朝什麼時候的首輔最難當,一定是崇禎年間。崇禎在位期間的首輔換了一個又一個,沒有人能坐穩位置超過兩年。而每個人的執政理念又是不盡相同,這也導致政令朝出夕改,政令混亂。

在袁崇煥這個鎮守關錦防線的大將身上,他缺乏應有的信任,請人回來的是他,殺人的還是他。僅僅一次北京被圍,他就中了皇太極的離間之計。雖說袁崇煥驕傲自大,有取死之道,但對自己親自請回來的大臣沒有應有的信任,實在是不該。

明末亂匪橫行之時,崇禎曾任命多位武將剿匪,每一個都有平定亂匪的能力,他卻換了一個又一個,導致最後每個人都以亂匪不在境內為第一要務,從而也喪失了很多徹底剿滅亂匪的時機。

崇禎是個好皇帝,奈何生不逢時,若是在明朝的中期,崇禎未必不能將明朝推向封建時代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