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西漢鎏金銀竹節銅燻爐

1981年5月,中國陝西省咸陽市豆馬村的一位村民在地裡耕作時,意外發現了一件古代銅器。經過考古勘測,專家確認,農田下埋有一座中國西漢時期的墓葬。經過發掘清理,從墓中出土了兩百多件文物,包括鎏金虎鎮、銅提鏈暖爐、銅溫酒器和銅溫手爐等。其中,最為精美的要屬這件鎏金銀竹節銅燻爐。這件西漢的鎏金銀竹節銅燻爐是國寶級文物,通高58釐米,口徑9釐米,重2。57千克。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銅爐系博山爐形式。由爐體、長柄、底座分鑄鉚合而成,通體鎏金鋈銀,精雕細鏤,是一件至為罕見的藝術精品。

我國自古就有薰香的習俗,戰國時人們就在室內放置各種燻爐,一方面淨化環境,另一方面人們認為嫋嫋香菸就像進入了飄渺的仙境。這件竹節燻爐的爐蓋形似多層山巒,雲霧縹緲,再加以金銀勾勒,宛如一副秀美的山景。青煙嫋嫋飄出,繚繞爐體,造成了一種山景朦朧,群山靈動的效果,彷彿是傳說中的海上“博山”。西漢時,封建帝王為了求得長生不老之術,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說,博山爐就是在這種風氣影響下產生的,並在漢代廣為流行。

燻爐的底座上透雕著兩條蟠龍,兩條龍昂首張口咬住竹柄。竹節形的柄分為五節,節上還刻著竹葉,柄的上端有三條蟠龍將燻爐托起。燻爐為博山形,爐體下部雕飾蟠龍紋,底色鎏銀,龍身鎏金,爐體上部浮雕四條金龍,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整件燻爐被分為三個裝飾區域,共有九條龍裝點其間。“九”在我國古代象徵最高數字,是皇權的一種體現。兩千多年前,漢代工匠們將鎏金銀竹節銅燻爐製作得如此奇巧,令人叫絕。在漢代,如此華貴高雅的器物,絕不是普通人所能擁有的,那麼,竹節銅燻爐的主人會是誰呢?這背後又有什麼動人的故事呢?專家在燻爐的爐蓋與底座上都發現了銘文,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週三十五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官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底座圈足外側刻銘文三十二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從爐蓋外側銘文可知,此爐是西漢皇家未央宮的生活用器。從同時出土的“陽信家”刻銘的銅器分析,加之歷史文獻的記載,得知這件燻爐原在未央宮,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將其賞賜給姐姐陽信長公主。

其中“內者未央尚臥”六個字引起了專家的注意,“內者未央尚臥”的意思是,這件燻爐“由未央宮負責管理皇帝寢臥事宜的官員保管”。另外,燻爐底座的銘文中還記載著:燻爐的鑄造時間為建元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35年,而這一年,正值漢武帝劉徹當政時期。這是否是漢武帝劉徹的御用之物?

隨後,專家在鎏金銀竹節銅燻爐上又發現了“陽信家”的字樣。原來,這件燻爐雖是未央宮漢武帝的御用之物,卻已歸屬“陽信家”了。那麼,這個陽信又是什麼人呢?據考證,陽信是漢武帝劉徹的同胞姐姐陽信公主。史料記載,漢景帝劉啟和王皇后共生有四個孩子,老大是女兒,也就是陽信公主,最小的男孩就是劉徹。陽信公主因其封邑在陽信而得名,又因為是家裡的長女,也被稱為陽信長公主。

史書記載,這位陽信公主,對弟弟劉徹關懷備至,所以深得劉徹的敬愛。漢景帝劉啟在位時,因嫁於開國功臣曹參曾孫平陽侯曹壽(曹時),故又稱平陽公主。可惜曹時體弱多病,結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年僅二十幾歲的陽信公主成了寡婦。兩年以後,陽信公主改嫁開國功臣夏侯嬰的曾孫汝陰侯夏侯頗。夏侯頗是開國功臣之後,然而婚後沒多久,夏侯頗也死了。陽信公主又一次成了寡婦。雖然經歷了兩次打擊,但她並沒有放棄對愛情的追求。終於,已過不惑之年陽信公主第三次出嫁,嫁給了被漢武帝封為“驃騎【piào qí】大將軍”的衛青,也終於找到了她最後的幸福。陽信公主嫁給衛青以後,兩人幸福美滿的生活了九年。

褚少孫的史記補述裡載:漢匈大戰之後,正逢平陽公主寡居,要在列侯中選擇丈夫,許多人都說大將軍衛青合適,平陽公主笑著說:“他是我從前的下人,過去是我的隨從,怎麼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說:“大將軍已今非昔比,他如今是大將軍,姐姐是皇后,三個兒子也都封為侯爵,富貴震天下,哪還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漢武帝知道後,失笑道:“當初我娶了他的姐姐,如今他又娶我的姐姐,這倒是很有意思。”於是當即允婚。時遷事移,當年的僕人就這樣成為主人的丈夫。此處僅供參考,因褚少孫所記史料與司馬遷所記幾乎處處矛盾!按《史記》記載,平陽公主嫁與衛青不是元朔五年或六年,衛青官拜大將軍時,而是元鼎二年之後,此時不但漠北之戰已經結束,霍去病也已不在人世。平陽公主嫁給衛青不到十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衛青病逝。衛青長子衛伉因平陽長公主的關係,繼承長平侯爵位。

專家推測,這件鎏金銀竹節銅燻爐應該就是當時漢武帝御賜給姐姐的賀禮。燻爐整個銘文所反映的史實是金黃塗竹節燻爐曾是西漢時期未央宮的御用之器,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至於其是:“漢武帝賜給陽信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青的賞物”是無充分證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