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從二戰結束後的局面看,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關於這場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為深重的災難”的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至今仍然是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門話題,那麼在這場災難之中,哪個國家可以稱為最後的贏家呢?就戰後獲得的利益和付出的代價來講,能夠被稱為贏家的,其實也僅有美蘇兩國而已,而兩國之中無疑又以美國獲利最為豐厚。

蘇聯:雖然獲利不少,但代價同樣沉重

蘇聯作為二戰的主要參戰國,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而蘇聯在戰後獲得的利益,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1、收穫約6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在二戰中,為了打通波羅的海交通線,蘇聯以加盟共和國的方式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即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共計18萬平方公里,又透過戰爭迫使芬蘭永久割讓了卡累利阿等7萬平方公里土地,並強佔了以柯尼斯堡為核心的加里寧格勒等1。5萬平方公里土地。此外,蘇聯還曾於1939年與德國簽訂秘密協定,瓜分波蘭東部約20萬平方公里土地;二戰後又以外喀爾巴阡地區是烏克蘭族的聚居地為由,強行佔據了摩爾多瓦與外喀爾巴阡等5萬平方公里土地。而在亞太地區,蘇聯在1945年8月出兵中國東北的同時,從日本手中奪取了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等5萬平方公里土地。

2、收穫大量衛星國。除了直接佔領的領土之外,作為二戰之後的兩大巨頭之一,蘇聯同樣收穫了大量衛星國,例如波蘭、東德、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朝鮮、捷克斯洛伐克、越南、蒙古、古巴、安哥拉和衣索比亞等,這些衛星國不但使得蘇聯的觸角遍佈世界各地,同時又形成了戰略緩衝地帶,使得蘇聯的戰略縱深得以大大加強。

3、掠奪大量戰利品。戰後,蘇聯從德國和東北掠奪了大量戰利品,尤其是在德國,蘇聯人抱著“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的信念,將德國的發電站、機械工廠等設施進行了拆解,不僅將電車、發電機等大型機械裝置全部運回了國內,就連廠房和車軲轆都不放過。此外,蘇聯人還以掠奪“戰利品”的名義,沒收了大量德國人的財產,甚至連老百姓的腳踏車和收音機都不放過,而且還抓走扣押了多達數十萬德國技術工人和大量的科學家。根據不完全統計,蘇聯戰後從德國掠奪的財富至少達到了200億美元以上,幾乎將東德地區搬運一空,而這些都為蘇聯戰後的迅速恢復提供了保障。

當然,蘇聯雖然在戰後獲得了相當的利益,但蘇聯在戰爭中付出的代價同樣深重。戰爭中,蘇聯一共付出了超過2700萬人的代價,其中因戰事死亡的軍人達到約865。6萬人,此外蘇聯還有多達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可以說,蘇聯對德國的勝利,完全就是一場慘勝。

美國:最大利益獲得者,最終的贏家

美國同樣也是二戰主要參戰國,雖然其參戰時間相對較晚,但獲得的利益卻一點也不少,主要集中於以下幾方面。

1、工業能力迅速騰飛。美國雖然是二戰主要參戰國,但在戰爭前期卻並未直接參戰,而是憑藉龐大的戰略物資訂單,積極向二戰各參戰國大肆出售武器彈藥和各種戰略物資,龐大的出口量直接促使美國國內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升,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2。7%。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的鋼材和石油總產量甚至達到了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額的60%。

2、成為資本主義老大。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憑藉與加拿大、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丹麥、挪威和冰島等國成立北約組織,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則規定,“對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力攻擊,應視為對全體締約國之攻擊”,如此便讓歐洲成為了美國防禦的最前沿。再加上美國在戰後推出的“馬歇爾計劃”(即歐洲復興計劃),使得美國從戰前的西方列強之一,一躍成為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老大。

3、金融體系霸主地位。戰爭期間的大量出口,使得黃金大量的流向美國,使得美國在二戰結束時,美國擁有的黃金佔到了全球官方儲備總量的75%以上。如此龐大的黃金儲藏量,再加上戰後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使得美國有足夠的實力建立佈雷頓森林體系,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和資本主義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從而使得世界貨幣體系,從戰前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變成了以美元為中心。

4、觸角遍及世界各地。憑藉北約集團,以及韓國、西班牙、日本、土耳其等大量的衛星國,使得美國的觸角遍及世界各地。此外,美國還曾經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多達5000多個軍事基地(其中近半數在海外),即使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在海外的軍事基地仍然多達374個,分別分佈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量的海外軍事基地,使得美國牢牢掌握了全球各個戰略要地。

5、蒐羅了大量人才。早在二戰進行期間,由於納粹對猶太人的瘋狂迫害,便已經使得很多猶太人逃到了遠離戰火的美國,而美國則給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提供了相當好的研究環境和優厚的報酬,從而使得世界各地的人才紛紛向美國聚集。而在二戰末期,美國又推動了一項“迴紋針行動”,從而將很多原納粹德國科學家秘密引進到了美國,例如馮·布勞恩、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阿圖爾·魯道夫等,大量人才的湧入,無疑為戰後美國科技的迅猛崛起提供了強大保障。

與蘇聯不同的是,美國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二戰中受到的波及並不大,與其他幾大主要參戰國比起來,40萬美國大兵的傷亡,以及珍珠港事件中並不算大的損失,實在是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