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東漢大將:對寡嫂守禮 越南群眾為他建將軍廟 供奉至今上千年

馬援,東漢年間著名的軍事家,後人稱之他為伏波將軍。在動盪的用兵之年,他曾展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能力,我們經常見到的“老當益壯”“馬革裹屍”“聚米為山”這些成語,均由他的事蹟衍化而來的。

馬援在12歲的時候,父親離他而去,哥哥馬況曾讓面相大師給馬援看過面相,大師說:馬援面中有貴,早晚必成大才。”馬況對此深信不疑,並全力支援弟弟讀書。

馬援18歲的時候,哥哥犯病離去,家中只留下孤寡的大嫂,哥哥和嫂子並未有留下子嗣。當時正值王莽篡漢後的新朝時期,天下一片大亂,孤嫂原本打算在馬況奔喪1年後,嫁給馬援為妻,但被馬援拒絕了,在他看來這是大逆不道、有損兄面的事情。

馬援24歲時,即王莽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馬援在走訪了三個當時較大的政權後,最後選中了漢光武帝劉秀的的政權,在他看來漢光武帝劉秀有著漢高祖劉邦的氣質,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建武八年,馬援在劉秀的召喚下,利用米粒,堆成山谷的形狀,幫助劉秀分析平定隴西的軍事策略。漢光武帝聽從了馬援的指點,一路北上掃平了隴西割據政權,至此東漢的版權日漸增大。

建武十三年,馬援此時已經任職為東漢的虎僨中郎將。這一年遠在南面的交趾(即今天的越南北部,在秦始皇時期設為象郡),因為時任交趾的父母官蘇定橫徵暴斂,而掀起了激烈的反抗。

漢光武帝在和大臣們商議後,決定拜馬援為伏波將軍,帶領水陸兩軍南下鎮壓叛亂。馬援到達雲南時,交趾的反抗已經變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二徵起義”。

擒賊先擒王,馬援在熟悉了交趾的戰況後,立馬發動了對二徵部隊的嚴厲打擊,數戰過後,叛亂軍的首領二徵被活擒,至此反抗被徹底平息。

馬援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將領,他更多地是一個兼具政治的聰明人才,他深知交趾這次發生叛亂完全是因為不合理的徵收造成的,所以在戰況剛剛開始,他就廢除了一切加在交趾人民頭上的暴政,這為他贏得了廣大的民心。

在平息叛亂結束後,馬援為了東漢的邊界穩定,先後從三個方面對交趾進行了改造,他先是動用兵力重修了交趾的城郭,然後幫助人們興修了水利系統,使得灌溉系統大大的便利了勞苦群眾。

最後他又將靠近交趾的300戶漢人遷往交趾,使得漢文化能在交趾進一步的得到普及,也對交趾遵守漢法律打下了基礎。

建武二十年,馬援在將交趾的政治、經濟、文化一切安排妥當後,班師回朝,而在他回去的道路上,百姓一路夾道歡送。

後來交趾的群眾為了紀念他所做的一系列貢獻,在當地交趾郡(即如今的河內)為馬援建立了將軍廟。而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這座廟宇的香火都一直旺盛不斷。

您怎麼看待東漢的這位大將呢?(歡迎您的留言和關注,叔說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