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第一次衣冠南渡後,南方人和北方人出現了哪些差異

公元311年,匈奴大軍攻破西晉京師洛陽,立國僅四十多年的西晉王朝就這樣匆匆走向了歷史的終點。由於中原地區淪入外族之手,再加上戰亂及局勢動盪不安,許多原本定居在北方的漢人選擇逃往南方,這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衣冠南渡。

公元317年,逃到南方的西晉皇族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東晉”。與此同時,北方的中原地區則是各路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直至北魏成功統一北方後,南北朝的對峙局面才正式出現。

長期分裂導致南北兩地人們在生活、語言等方面都出現了很大變化。當時的南方地區雖然還談不上繁榮,但與北方不穩定的政治秩序比起來顯然要好得多,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是南方遠勝於北方。

隨著南方几個重要城市的不斷髮展,許多原本居住在鄉村的人(包括世家大族和普通百姓)開始脫離自己的家族而到城市中謀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因此南方地區的家族結構逐漸變得鬆散。

相反,北方混亂的局勢促使鄉村中的親友們保持團結緊密的關係。當時北方的鄉村地區有許多塢堡,地方上的名門望族以首領身份組織當地的武裝力量,以防軍閥、流寇突襲。對外部環境缺乏安全感使人們自發形成凝聚力,當時北方鄉村社會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同姓家族之間建立的緊密紐帶。集體利益為先的道德觀使得人們願意傾其所有去幫助落難的親友。因為只要某塊“短板”被外部敵人攻破,那麼整個組織就可能全軍覆沒。

南方鄉村的社會秩序相對比較穩定,所以人們更願意優先考慮個人前途而並非家族或更大集體的利益。比如當時最負盛名的王導、王敦兄弟曾合謀殺死了一個北方來投靠他們的同族親戚,但不久後兄弟二人又為各自不同的利益展開廝殺。

簡單來說,南北朝時期的北方相對樸素和軍事化,南方則更傾向於個人才智和文化修養。

除了上述南北差異外,當時南方人和北方人在言談舉止上也有很大不同。學者顏之推在他的《顏氏家訓》中這樣寫道:“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濁而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然冠冕君子,南方為優;閭里小人,北方為愈。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辯;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而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

顏之推的這段話大致意思就是說:南方人語音清亮高昂,但言辭多淺陋粗俗;北方人語音低沉濁重,但言辭中有許多古語。南方士大夫的言談水平高於北方,北方平民百姓的言談水平高於南方。南方士大夫的談吐與平民百姓差別很大,而北方士大夫的談吐與平民百姓不容易區分。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差異其實也和衣冠南渡有非常大的關係。因為南方移民中包含了大量從中原地區南渡的世家大族和朝廷精英,他們有最權威的見解,最標準的發音。南方本地人則以地方話為主,所以“辭多鄙俗”,即便大家的穿著打扮都一模一樣,但一開口就能知道誰是士大夫,誰是白丁。

留在北方的精英都是沒有隨朝廷南遷的當地世家,他們原先社會地位就要低於南遷的那些貴族。加之他們要長期和地方上的百姓打交道,所以彼此間的言談都非常接近。

南北朝時期的南北差異長期存在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直至後來隋朝統一天下,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觀。

參考文獻:《顏氏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