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商鞅變法到嬴政統一天下,秦國一共經歷三次大敗,每次都非常致命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兵敗河西之地,回國後因身中毒箭不久便去世了,此時一代雄主秦孝公即位、力主變法圖強,最終經歷了20幾年的商鞅變法終於走向了強國的道路。自秦孝公起秦國君王一共奮鬥了六世而到秦王嬴政,公元前231年嬴政開始了統一天下的腳步,歷經了十年的統一戰爭終於消滅了六國、統一了紛亂已久的中原大地。可是在秦國崛起的這一百多年時間裡,雖然被六國贈送了“虎狼之國”的稱號,但是依然經歷了許多的敗仗,而在這些敗仗之中有三次戰敗非常致命,如果不是秦國當朝君王力挽狂瀾,很有可能會造成“亡國”的危險。那麼這三次敗仗到底是哪三次呢?下面咱們就來詳細的說一下。

第一戰:觀澤之戰

秦惠文王執政期間任用縱橫家張儀為丞相,主持秦國東出函谷關之戰略,並以“連橫”戰略大破六國“合縱”之戰略,而齊國因為地處東部東部沿海而坐收漁利。秦惠文王為了解決齊國這一大隱患,便拉攏韓國、魏國並借道兩國之地討伐齊國,試圖挑戰當時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時齊威王派遣大將匡章迎戰秦軍,匡章先是將軍旗換成秦國的軍旗,隨後又派部分將士混入秦軍以作內應,終於在秦軍左右徘徊時期一舉擊敗了這個虎狼之國,秦軍八萬士兵皆葬身於此戰之中。秦惠文王得知這一訊息後,立刻派遣使臣遠赴齊國向威王謝罪請和,並自稱西藩之臣才換來齊國的饒恕。

觀澤之戰雖然在歷史上都不算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戰,但是它卻發生於連橫、合縱大行時期,秦軍觀澤之戰失利無疑代表著秦軍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如果此時齊威王聯合三晉、楚國、燕國組成聯軍兵陳函谷關,那麼以秦國當時的實力必敗無疑,好在秦惠文王立刻向齊威王自稱西藩之臣,齊威王不久也因病去世,這才讓秦國渡過了這次嚴重的危機。

第二戰:閼與之戰

公元前269年,昭襄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兵攻打趙國閼與要地,而趙惠文王便命令趙奢領兵前往救援。趙奢見秦軍勢盛先是採取防守戰略以避其鋒芒,隨後在堅守28天之後奇襲閼與要塞,最終秦軍因久攻閼與不克,在加上趙奢大軍已經包圍了其側翼,倉促迎擊下秦軍大敗、8萬士兵葬身於閼與之地。

此戰乃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與秦國發生的第一真正意義上的大戰,由於在此戰中趙國大勝秦國,所以韓國、魏國便向趙國稱臣,從此三晉為一體成為了秦昭襄王東出的一根釘子。如果不是昭襄王以強硬的手段從“三貴”(穰侯、華陽君、宣太后)手中奪取了軍權,並任用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隨後於長平一戰坑殺了趙軍40萬士兵,徹底擊垮了以趙國為核心的“同盟。”假以時日趙國必然能夠以強大的軍力稱雄於中原大地,甚至有可能向東吞併齊國的土地(齊國此時已經遭到了一次滅國,國力完全衰敗),而秦國將會再度被封鎖於函谷關內、沒有東出之機。

第三戰:伐楚之戰

此戰發生與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當時王翦建議嬴政傾全國之兵伐楚,然而嬴政因小覷楚國這一南方大國,便任用李信為大將、率領20萬秦軍攻打楚國。當時楚國大將項燕示敵以弱、引秦軍深入楚國腹地,當李信反應過來之時項燕40萬大軍已經截斷了秦軍的後路,最終這一戰20萬秦軍喪身於楚國土地上。最終秦始皇再度請來了王翦,將全國60萬大軍交由他統領滅楚,最終王翦不負嬴政厚望,經歷了三年僵持後而殺了項燕、滅了楚國。

當時秦始皇雖然已經完成了幾場滅國之戰,然而六國殘餘的貴族卻在等待時機復國,如果當時秦王再次因小瞧楚國而敗,那麼六國殘餘勢力很有可能趁機起兵反秦、復國。到了那時雖然不知道秦王統一天下的戰爭結局如何,但是六國殘餘勢力必然會成為嬴政的心腹大患,而嬴政也必然不可能在“前221年”完成統一的壯舉,甚至統一大業很有可能會泡湯。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一共經歷三次敗仗,每次都非常致命,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有自己觀點的可以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