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張飛遭兩個部下所害,兇手之一確為張達,另一個卻不是範疆!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發生在劉備得知張飛遇害之後,相關人物為劉備、關興和張苞。原文如下:

次日,人報一隊軍馬驟風而至。先主出營觀之。良久,見一員小將,白袍銀鎧,滾鞍下馬,伏地而哭,乃張苞也。苞曰:“範疆、張達殺了臣父,將首級投吳去了!”先主哀痛至甚,飲食不進。群臣苦諫曰:“陛下方欲為二弟報仇,何可先自摧殘龍體?”先主方才進膳,遂謂張苞曰:“卿與吳班,敢引本部軍作先鋒,為卿父報仇否?”苞曰:“為國為父,萬死不辭!”先主正欲遣苞起兵,又報一彪軍風擁而至。先主令侍臣探之。

須臾,侍臣引一小將軍,白袍銀鎧,入營伏地而哭。先主視之,乃關興也。先主見了關興,想起關公,又放聲大哭。眾官苦勸。先主曰:“朕想布衣時,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今朕為天子,正欲與兩弟同享富貴,不幸俱死於非命!見此二侄,能不斷腸!”言訖又哭。眾官曰:“二小將軍且退。容聖上將息龍體。”侍臣奏曰:“陛下年過六旬,不宜過於哀痛。”先主曰:“二弟俱亡,朕安忍獨生!”言訖,以頭頓地而哭。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得知張飛被範疆、張達所害後,萬分悲痛。就在此時,張飛之子張苞和關羽之子關興先後前來求見。於是,劉備命二人與自己一起殺向荊州復仇。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張苞口中的“萬死不辭”, 意為死一萬次也不推辭,形容願意拼死效勞。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關羽陣亡及荊州的丟失,令剛剛步入事業巔峰的劉備遭到重創,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戰略決策也因此化為泡影。為了奪回荊州,劉備親自率軍發動東征,與孫權展開了夷陵之戰。小說中的這一段描述基本符合歷史記載。不過,在張飛遇害及關羽和張飛之子隨軍參戰的事情上,小說中的描述卻與歷史大相徑庭。

小說中的描述與歷史第一個不相符的事情是關於殺害張飛的兇手究竟是誰。按照小說的描述,殺人者為範疆和張達。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達卻為兇手之一,另外一人卻不是範疆。據《三國志·張飛傳》載:“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發現,另一個兇手名叫範強,而並非小說中的範疆。

小說與歷史另外一個不符之處是關於張苞和關興的。上面提到,小說中的張苞和關興與劉備一起參與夷陵之戰,並有著出色表現。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兩人卻均未參戰。據《三國志·關羽傳》載:“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三國志·張飛傳》則記載:“長子苞,早夭。”由此可見,小說中關興和張苞的故事都是虛構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