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裴李崗遺址重啟,考古專家稱發現舊石器晚期遺存,或將改變文明程序

以物觀史,在裴李崗遺址重讀中華文明的起源。

溫馨提醒:請跟隨VR的視角,跨越歷史,尋根溯源,進入辛丑年黃帝故里網上拜祖祈福平臺(https://hd。huangdinet。cn/),進入VR尋根板塊,沉浸式感受黃河文明的博大精深。

2018年,河南省新鄭西北處約八公里的裴李崗遺址發掘工作重啟,這一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遺址西邊發現了距今3萬年左右、堆積豐富的舊石器晚期遺存。

在人類發展至今的三百多萬年中,前299萬年的純粹原始社會被稱為舊石器時代,在距今一萬年時的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裴李崗遺址的這一發現將成為研究史前人類社會、文化發展軌跡的重要材料。

記者在考古發掘現場瞭解到,該遺址堆積厚度達225釐米,分佈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該發現大大提升了裴李崗遺址的內涵和地位。

從1977年至1979年,裴李崗遺址經歷了3次大規模發掘,據測定處於距今約8000年前,將中華文明的歷史向前延伸了2000多年,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著名考古學家許順湛指出,以裴李崗遺址為代表的考古學文化遺存為“裴李崗文化”。

在發掘現場,面對著探方內明顯凸起且排列密佈的“標記物”,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永強介紹,“這就是出土的舊石器晚期遺存有石片、骨頭、鴕鳥蛋殼等,距今2。6萬至3萬年。”裴李崗時期陶器製造業已趨於成熟,器形種類繁多,紋飾也逐漸多樣化。

在此前的發掘中,還發現了鐫刻在龜甲、骨器和石器上的符號式原始文字,這些發現為中國早期文字的研究提供了線索。

另據瞭解,裴李崗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磨盤,形制與現代鐮刀相似磨製石鐮,還有耒耜、石斧、石鏟,加工技術令人驚歎。還發現有大量碳化果殼、動物骨骼、少量穀物碳化種子。

從出土的文物內涵分析,考古學家認為裴李崗人在距今8000年前就已脫離了“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開始了鋤耕農業文明。當時的人類社會第一次擁抱生產力革命的大潮,開啟了新石器時代的紀元,為進入全盛仰韶文化時期奠定了堅實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基礎。

考古發現,遺址的文化層厚達一米以上,說明裴李崗先民曾為了適應農業生產需要,在此開啟了長期的定居生活,這些發現將八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方式直接呈現在今人面前。

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斗,裴李崗文化是其中無法忽視的一顆星子。它與周圍的文化交融,被後繼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傳承、改造,有了早期“中國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國”的萌芽,最終造就了中華文明在中原地區的誕生。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入選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100項考古大發現名錄,裴李崗文化也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徵,載入人類文明的史冊。正觀記者 李泓雨/文 楊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