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周朝邊疆之地,無山川之險,齊國憑什麼稱霸800年之久

由於最後秦國統一了六國,所以我們一直都認為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亡秦必楚”的南方蠻子——楚國,很多諸侯國的光芒都被這兩個國家掩蓋了。但實際上,不論是秦國還是楚國,都是戰國時期的後起之秀,齊國才是真正長盛不衰的霸主。從公元前1044年姜子牙被分封到東夷之地開始,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國統一,享國823年。到底是什麼原因能讓齊國保持長盛不衰呢?

姜太公封地,開國明君

武王伐紂之後,周武王姬發已經無力再對殷商諸部繼續征討,在殷商京畿之地留下了殷六師防止商人叛變,並在舊都周邊分封了衛國等三個諸侯國鉗制紂王的兒子武庚。在確定基本穩定以後,姬發就班師回朝,回關中老家繼續種地去了。

除了分封了這三個兄弟,策劃這場戰爭的大軍師姜子牙也不能虧待了。其實姜子牙並不是像《封神演義》裡說的那樣,只是一個孤苦伶仃的小老頭。他其實是今天山西呂梁一代的大勢力頭領(可能是呂國貴族,也可能就是國君),有著相當的實力,在周人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加入了周朝的陣營,共謀大業。

但姜子牙的勢力太大了,又緊靠周人的核心區域,還是外姓人(姜姓、呂氏,炎帝之後,羌人勢力),能保證這一代的忠誠,但下一代就難說了,難保不會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情況發生。於是,姬發這幾個兄弟湊在一堆商量了下,確定了“尊王攘夷”的基本分封策略。同姓諸侯國佔據中原富庶之地,拱衛王室,外姓諸侯國遠派邊疆,開疆拓土。

於是,姜子牙就被分封到了最東邊,泰山丘陵周圍的東夷之地。雖然對於當時的周人來說這是東邊的邊疆之地,但這片領土還是相當富庶的。只是被東夷諸部佔領,和中原王朝的商王朝常常不對付,經常發生戰爭而已。

東夷諸地,拓展空間大

姜子牙也知道姬發的心思,但還是樂呵地接受這一塊“發展潛力巨大”的封地,帶著自己的部眾和部分呂國軍隊就來到了封地齊國的都城營丘(山東壽光,就是蔬菜大棚的那個壽光)。要知道這本來是東夷之一的萊夷的地盤,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於是萊夷人建立的萊國就前來爭奪營丘。姜子牙何等雄才大略?哪怕這一點點的小戰爭,一邊打一邊談,萊夷就回到東邊繼續打魚曬網去了。

六年後,周武王病逝,託孤給了四弟周公旦和老五姬奭,但畢竟成王年幼,周公旦隨時可以取而代之。本來被分封到衛國鉗制商朝遺民的老三管叔鮮不樂意了,論資排輩,要取而代之也是自己這個三哥先來當這個周王啊,哪裡能輪到你老四老五。於是就聯合了同樣監督商朝遺民的另外兩個兄弟發動了“三監之亂”(也叫武庚之亂,但武庚更多是被挾反叛)。還打著商朝王子武庚的“反周復殷”的旗號,籠絡了一些商朝遺民的勢力和周公旦這邊開戰了。

但老四周公旦畢竟是用的周王朝的精銳之師周八師,兵力優勢遠遠大於老三的這幫烏合之眾。在進行了幾年的拉鋸戰之後還是平定了“三監之亂”,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分封。這時候的周朝軍隊已經打到了冀魯豫邊界附近,來都來了,那就把原本和商紂王已經打的元氣大傷的東夷諸部又給收拾了一遍。

有了周朝主力部隊的掃蕩,東夷這邊被平定了大半,齊國的姜子牙可是壓力少了不少,頓時就樂開了花。由於齊國在這次平定三監之亂有功,周朝這邊又派老五召康公前來給了姜子牙“尚方寶劍”說:

“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

意思就是,齊國獲得了征伐權,山東這片地盤你隨便打,只要你能打下來的都是你的。於是乎,姜子牙勵精圖治,養兵蓄銳,終於在萊夷的封鎖下,在東邊的渤海之濱打開了一個出海口。可別小看了這個出海口,這個出海口為齊國日後的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魚鹽之利,國富民強

姜太公在獲得出海口和一定的海岸線之後,就確定了齊國立國的基本國策:“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也就是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工商業,積極鼓勵工商業發展。

齊國地處山東半島,雖然有西邊有山東丘陵的阻隔,但整體上還是比較平坦的地形,沒有什麼天險要塞。北側的燕國、西邊的衛國、西南的魯國,全都是清一色的姬姓諸侯國。所以,齊國在最初除了對東邊的萊夷用兵之外,是不能以軍事立國的。否則軍事實力國強,威脅到了周邊的姬姓諸侯國,到頭來天下共誅之,落得武庚一樣的下場,倒黴的還是自己。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當年周文王就是把販賣魚和鹽的膠鬲當作內應舉薦給了紂王,在裡應外合之下滅掉了商朝。鹽在古代社會是一種相當重要的資源,直到80年代以前,我國的鹽還作為一種稀缺物資,憑票供應。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鹽還一度被當成貨幣使用。

齊國有了東側渤海的海岸線之後,就開始大力發展製鹽業。當時擁有海岸線的國家並不多,燕國和齊國是其中兩個比較大的國家,所以兩個國家都是有著鹽的開採權的。除了海鹽,內陸各個國家也都有著自己的鹽礦、鹽池等。

但是自姜尚立國開始,就有政府參與進來了製鹽售鹽的行列了中來。由於最開始齊國東夷人居多,立國不穩,所以姜子牙並沒有與民爭利,壟斷製鹽的權力。但是後來隨著齊國統治力量的強化,到了齊桓公時期,齊桓公聽取管仲的意見,實行食鹽官賣制度,將收購和售鹽的權力收歸國有。齊國首次實行了真正意義上的食鹽官營制度,財政就得到了一大筆的收入。

而且在收購鹽的權力收歸國有之後,鹽的質量也可以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監管和改進。當時雖然有其他國家也在賣鹽,但齊國的鹽質量是最好的。“伐菹薪,煮沸水為鹽……十月始徵,至於正月,成鹽三萬六千鍾”。齊國的鹽粒又大又好,在各國都十分的暢銷(這時候主要做菜方式還是煮,鹽都是大顆粒 的粗鹽,並不需要做很細來進行炒菜),“糶之梁趙宋魏濮陽,彼盡饋食之也。”

逐漸的,齊國憑藉自己質量高於同行的鹽開始壟斷了市場,甚至還可以對一些沒有產鹽地的國家實施經濟制裁,齊國的“國際話語權”大大提高。(就相當今美國想要壟斷石油一樣,鹽在古代社會就相當於今天的石油)

貿易戰擊敗魯國,不戰而屈人之兵

除了魚鹽之利,齊國因為地處山東丘陵地區,特別適合桑蠶業的發展,並在桑蠶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紡織業(當時中國還沒有棉花),絲織業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業支柱。鄰國的魯國也有有一定的絲織業基礎,並且國力也相當夠看,是齊國稱霸山東半島的巨大阻礙。於是管仲就打起了和魯國的貿易戰,企圖在經濟上搞垮魯國。

當時的魯國盛產一種叫做“魯縞”的絹布,質地細膩,顏色雪白,以薄聞名,所以很多國家的貴族王孫都十分喜歡用這種布來做衣服。管仲就讓齊國的大臣們全都改穿魯縞做的衣服,齊國的百姓一看朝廷大員都穿這種布,也都紛紛效仿,一時之間,魯縞供不應求,價格飆升。即便如此,齊國政府還高價收購魯縞。

這種風聲有意無意地就被傳播到了魯國去,魯國人一看織魯縞這麼掙錢,就把很多用來種糧食的地用來種植桑樹。並且由於織布人手不夠,大量的農民不再從事農業生產,直接跑去織布,反正織布換成的錢也足夠換糧食吃。反正當冤大頭的是齊國人,有便宜不佔白不佔。

一年之後,齊桓公又下令讓齊國人全都換成正常的衣服,不再穿魯縞,也切斷了和魯國的經濟往來,不再向進口魯縞。這一下子魯國人傻眼了,手頭積壓了大量的魯縞賣不出去不說,大片的田地荒蕪,改種的桑樹還沒長成,糧食都不夠吃了。於魯國經濟崩潰,饑荒爆發,屍橫遍野。魯國不得已,只好向身邊的齊國求助,臣服於齊國。

這次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解決了齊國身邊最大的一個安全隱患,為齊國統一山東半島掃除了障礙。雖然齊國直到最後還是出於道義沒有滅掉魯國,但魯國已經是齊國不折不扣的附屬國了(身為國中之國的魯國最後被楚國滅掉)。

齊國坐擁魚鹽之利,擊敗了在山東半島最大的敵人魯國。又掌握了紡織業的壟斷地位,國家的經濟實力大大提升。而百姓也從各種工商業活動之中獲得了不菲的收入,民強國富。

所謂“倉廩足而知禮儀”,齊國的文化產業也隨之大力發展,學習風氣十分濃厚,形成了以稷下學宮為中心的政府智庫,為齊國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其他諸侯國的人才們也都慕名而來,齊國的實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結語:

經濟實力是文化和軍事實力強大的基礎,經濟強大了,就有足夠的糧草和錢財招兵買馬。雖然齊國沒有山川之險要,但也憑著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征服了周邊諸國,成為了可以和秦國東西雙雄並立,並稱東西二帝的東方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