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一個傻小子捐一個九品官,總督以為背後有人,竟將他提拔為布政使

清朝的捐納制度和別的朝代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賣官是唯一形成制度化的。清朝捐納是從康熙皇帝開始的,當時爆發三藩之亂,朝廷一時拿不出那麼多銀兩打仗,允許老百姓納貲捐官。捐納最多的就是知縣、知州。

當了雍正繼位的時候,雍正皇帝皇位還沒有坐穩,爆發羅卜藏丹津叛亂,一打仗又要花錢,雍正又採用了康熙朝的捐納制度。到了乾隆朝,1742年長江中下游發生嚴重的水災,乾隆允許開捐例。到了道光末年,國庫空虛,軍費開銷大,捐納成了朝廷重要收入。

清朝的捐納制度,一般捐了錢都交給國庫,由國庫在往下發,像地方的總督、巡撫、布政使這些官職,是不能捐的,道員、知府、知縣以下可以捐;捐納制度還規定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可以捐官在,其他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官當。

按照這個捐納制度的規定,捐官者最高只能捐四品道員,然而在《清人軼事》卻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傻小子,捐了廣東巡檢的位置,由於他去謝恩,無意中碰見了他的貴人,就這樣陰差陽錯的最後被提拔為布政使,今天咱們就講講這個傻小子的事情。

被父親改變命運的劉玉書

在江蘇有一戶劉姓人家,家裡經商,劉父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希望兒子劉玉書從小好好念私塾,將來好考取功名,為劉家光宗耀祖。然而天不遂人願,劉玉書生性魯鈍,教書先生一天教他二三十個字,讀一天也不會讀。

到了劉玉書十四五的時候,劉父就開始發愁了。讓劉玉書經商是不可能了,怎麼想個辦法,讓劉玉書乾點什麼?至少能夠養家餬口。思來想去,劉父就為劉玉書捐了一個官,劉玉書的命運,就這樣被劉父改變了。

實在的劉玉書,碰到貴人了

捐官也不是馬上就能當官,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等有了空缺,你才能補上去。從父親為他捐官後,劉玉書足足等了二十年,才等到一個廣東的巡檢(知縣的屬官),換成別人心裡卻不滿足,等了二十年,朝廷卻給了這樣一個差事。

然而劉玉書這個人,他非常老實,也懂得感恩。他幹什麼事情,都會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按照家人、老師的指導去做。清朝的規矩,得到官位空缺,要到午門拜謝天恩,但是這個老規矩,早就沒有人遵守了。

劉玉書這個人非常的實在,他在京城呆了二十多年,聽說了這個規矩,朝廷給他廣州巡檢以後,第二天一大早便去午門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當時正好下大雨,劉玉書中規中矩的,老老實實的不緊不慢的行禮,一點沒有敷衍的意思。

親王正好到軍機處值班,看到劉玉書在行禮,感覺非常好笑。於是就讓人問問是誰,劉玉書一五一十地報上了自己的姓名和職位。這個時候,兩江總督在軍機處彙報工作,親王打算把在午門碰見劉玉書的事情,當作笑話給兩江總督講。

當親王說:廣東有個巡檢劉玉書,話還沒說完,親王就被皇帝想起王爺叫到裡面去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兩江總督以為親王和劉玉書有交情。在回到廣東以後,正好劉玉書上任拜見,兩江總督又想起王爺的“囑託”,就對劉玉書大加提拔,沒過幾年就做到了監司。

在劉玉書官任到期進京述職的時候,總督為了表示對親王的敬意,特派劉玉書帶著禮物去見親王,並在信中極力誇獎劉玉書。親王見了信,心中疑惑忘記了劉玉書是誰?正好廣東一個地方出缺一個知府,皇帝問親王誰可以,親王還沒考慮好,倉促間就推薦了劉玉書,後來劉玉書一直被提拔到了廣東布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