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安史之亂一共打了8年,其實安祿山死得早,死因不忍直視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因為一個國家的兵力是需要有一個格局,唐朝國土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公里,所以就需要養更多的兵,但同時又不能過度的揮霍國庫,所以哪支軍隊用在哪個地方?應該怎麼用?就成為了非常棘手的問題,唐朝養兵的特點就在於外重內輕。

外重內輕

所謂的外重內輕,其實就是唐朝把兵力的重心放在了邊疆地區,去防範外國的進攻,而在京師的核心城市,唐朝防衛很薄弱,因為發展到唐玄宗時期,唐朝的百姓已經數百年不知兵,國家太平的局勢也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唐朝的調兵。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有百萬雄師去震懾周邊的小國,但如果自己的人發動叛亂,那麼就會出大問題,而安祿山就是抓住了這樣的一個好機會,跟史思明一起發動叛變,這兩人一人姓安,一人姓史,所以是安史之亂,這便是這場叛亂的由來。

8年內戰,但實際上安祿山早就死了

安史之亂一共持續了8年,雖然安祿山是安史之亂中絕對的主角,但是除了策劃發動這場叛亂之外,我們就再也沒有見過這個人的影子,因為安祿山死的很早,僅僅在發動叛亂一年多之後,安祿山就已經死在了兵變當中。就好比是唐朝只防外敵不防內患,安祿山也是如此,殺死他的人正是安祿山最信任的兒子安慶緒。

關於安祿山這個人的叛亂,其實是因唐朝的民族政策非常的開放包容,安祿山雖然手握三個兵鎮,麾下軍隊將近20萬,但他自己是一個胡人。可能是因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又或許叛亂更大的原因是軍政合一,在邊藩重鎮當中,為了加強當地軍隊的戰力與秩序管控,唐朝給了節度使兵權的同時也給予了政治權利,這樣一來,他們自然就成為了獨立於中央的威脅。

史思明

名為安史之亂,那麼除了姓安的,姓史的同樣應該有故事,史思明手裡的軍隊在10萬左右,跟安祿山遙相呼應,給唐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在安祿山死後,其實安慶緒並不相信史思明能夠為自己所用,所以在謀劃奪權。不過史思明訊息很靈通,一聽事情不太對,然後就立馬投降唐朝。

他這個人也是鬼的很,因為雖然表面上已經投降了,但是他沒有做出任何的退步,此人依舊是屬於獨立於唐朝軍政體系的一個大將軍。這個舉動孤立了安慶緒,導致對方受到的壓力更大,但史思明自己卻分毫無損,後來他疑心再起,認為唐朝也信不得,於是二度造反,當然了,對唐朝而言,說好的投降卻沒有要交兵力與權力的意思,信你才有鬼了。

同樣的死法

本來第1次安慶緒跟史思明的合作由於雙方各有小算盤,於是就沒有達成,但是第2次由於唐朝圍剿的壓力太大,所以他們再次被迫佔到了同一陣營。但其實大家都不相信史思明是有原因的,這傢伙真的是兩面三刀,好不容易達成了戰略合作,天真的安慶緒卻被史思明所殺,他統一了叛軍的勢力之後,直接自立大燕皇帝,希望藉此與大唐抗衡。

說來也是諷刺,史思明跟安祿山的死法是一樣的,都是死於兵變,而且都是被自己的兒子所殺的,史朝義是史思明長子,就是他一手謀劃了兵變殺死老父親。多次叛亂再加上內部家族的割裂鬥爭,叛軍勢力一度十分混亂,所以在這一次叛亂髮動的第8個年頭,唐朝軍隊終於是平定了所有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