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為何會成為歷史上最剛硬的王朝?

文|小河對岸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為剛硬的王朝,有人稱之為“不議和”、“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此雖是對明朝的褒獎,卻也看出了此中問題的存在,而明朝之滅亡,也正是亡於這份“剛硬”。

明朝這種剛硬,實質上就是體制的僵化。而對一個君主來說,能忍羞含辱、再圖匡扶才是該有的作為。倘使崇禎一朝能稍微低一下“高貴”的頭顱,忍一下辱,也許就不會有華夏文明三百年浩劫。大明以前,當王朝遇到危機,遷都與議和從來都不是難以決斷或值得非議的事。周平王因關中遭到犬戎的殘破,而遷都於洛邑;楚昭王時期迫於吳國壓力,也曾遷都於鄀,但仍不失為中興之主。大唐在安史之亂、黃巢之亂中也曾數次棄守長安;南宋趙構擅長逃遁之術;大明徐達北伐時,元順帝也從大都跑了。

大明朝以後,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咸豐跑了;八國聯軍進北京前,慈禧、光緒跑了。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也遷到重慶了。漢高祖劉邦曾與匈奴議和,李淵、李世民父子亦曾稱臣於突厥,此皆無可厚非。但問題一到了明朝就完全不一樣,遷都於南京是恥辱不能接受,與後金(清)議和更是恥辱而張不了嘴。

那為何大明朝的國策,會演化得如此僵硬呢?

其一,大明朝沒有祖先的“壞榜樣”示範。漢初有白登之圍,其後就有了長期和親之策。唐初稱臣於突厥多年,故對和親也不會排斥。大宋開國三十餘年,就有了澶淵之盟,而向遼輸送歲幣的慣例。開國皇帝(太祖太宗),通常都是雄才英武的君主,也是後世君主的楷模。太祖太宗都有過的“屈辱行徑”,其後世子孫執行起來也就輕車熟路。而太祖太宗沒做過那些“苟且”之事,其後世子孫便難於執行,動輒就會落了個“敗家仔”的惡名。

大漢最繁榮的時期是在文景時期,武力鼎盛是在武帝時期。而大唐武力鼎盛時期,是在太宗——高宗時期。唯有大明,其武力鼎盛時期就在太祖太宗(明成祖的早期廟號也為太宗)時期,開國便處於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強勢地位,而無“屈辱”的先例。且大明又是靠“驅除胡虜”,才得以建立的,就更不能對“胡虜”屈服了。

其二,宋明理學的發展。唐朝中期以後,和親便漸漸為人詬病,中唐詩人戎昱,便寫詩道: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到宋明時期,理學得到大力發展,更是將和親之事視為恥辱。宋朝雖軍事實力較弱,但內心卻充滿了對蠻夷的鄙視,故在與外族的交涉之中,寧願多賠點錢財,也不願將公主送於外邦。

其三、多受南宋議和的負面影響。南宋與金人的議和,最受後人的詬病,至今,秦檜等人還跪在岳飛面前。不論能不能戰?而在任何時期,主戰派都很容易與愛國相掛鉤,而主和派就輕易地與屈膝投降掛上鉤。凡主張議和就會輕易地與秦檜劃上等號,朝野上下的輿論壓力太大,使得誰也沒有勇氣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