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此人為陳友諒獻得一計可滅朱元璋,如果被採納,明朝歷史將改寫

說起歷史上的打虎英雄,一般都會想到水滸傳裡的武二郎武松。武松在回清河縣的路上,不聽酒家勸阻,連喝十八碗酒,路過景陽岡時,精神恍惚,結果真遇到了一隻吊睛白額虎。猛虎見到武松,立刻撲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躲過猛虎的攻擊後,趁機抓住猛虎按在地上,一陣重拳之後,猛虎當場斃命。

不過武松打虎的時候由於自己身材魁梧高大,天生神力,重要的是年輕力壯,佔有一定的優勢。歷史上還有一個年愈60的和尚,在花甲的年紀遇到一隻猛虎,猛虎發現他後,徑直衝來,和尚急忙凌空一跳,躲過了猛虎的一擊,猛虎落下後剛要回身在撲,和尚舉起禪杖向猛虎打去,頃刻間,猛虎腦漿迸裂,一命嗚呼,這個和尚就是元末陳友諒軍中的名將張定邊。

張定邊是元末起義軍陳友諒的結拜兄弟,人稱元末第一猛將,論其勇猛彪悍,天下無人能出其右。提起元末的名將,最讓人熟知的是驍勇善戰的先鋒常遇春,百戰百勝的大將徐達和掃蕩殘元的藍玉等人,而張定邊雖然多智勇猛,但由於誓死效忠陳友諒,才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所以名聲遠遠不及明朝的開國將領們。

張定邊出身漁家,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可謂是一個全面型人才,結識陳友諒後,就與陳友諒結為兄弟,隨後在元末起義中,為陳友諒的崛起立下了赫赫戰功。陳友諒殺掉主子徐壽輝,登基稱帝后,開始志得意滿,狂妄自大起來,聽不下身邊人的逆耳忠言。

江東橋之戰,朱元璋採用劉基之計,讓陳友諒的好友康茂才詐降,引誘陳友諒前來偷襲朱元璋。陳友諒得到康茂才的信後,大為驚喜,此刻只有張定邊一眼看出其中的詭計,認為康茂才是偽降,極力阻擾陳友諒前往。陳友諒不聽,結果大軍到達江東橋後,發現約定的木橋變成了石橋,當他們棄船上岸後,一聲火炮響起,明軍箭如雨下,陳友諒軍死者無數,在丟失數百艘戰船後,陳友諒坐一小舟慘敗逃回。

1363年,陳友諒為一舉挫敗朱元璋,製造了數百艘高大的戰船,集合六十萬大軍,進攻朱元璋的南昌,張定邊再三勸諫,認為當務之急應該安民息兵,整頓軍防,伺機而戰。陳友諒不納其言,決意與朱元璋一決雌雄。

張定邊見陳友諒主意已定,大戰不可避免,就為陳友諒獻上一計:派大軍圍攻南昌,留下一支精兵伺機而動,待朱元璋發舉國之兵來救援南昌時,遣精兵直搗朱元璋的老巢南京,如此朱元璋必然首尾不能相顧,如若其分兵兩處,必然會被逐個擊破。如果其不分兵救援,南京一破,必將軍心渙散,士無鬥志。

此計如果實施,明朝歷史或許將要改寫,然而張定邊的奇計再一次被陳友諒否決,就像諸葛亮否決魏延的走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策一樣,不同的是諸葛亮算無遺策,雖無大勝,但能全身而退,陳友諒遠沒有諸葛亮之才,所以他就沒有那麼僥倖了。在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堅守南昌三個月後,朱元璋率所有精銳部隊共二十萬人前來決戰,兩軍戰於潘陽湖上。

此戰打的異常慘烈,期間,張定邊獨乘一舟一直殺到朱元璋主艦前,無人能擋,所向披靡,差點生擒朱元璋,結果在明軍將領的救護下,功敗垂成。不久天降大風,朱元璋火攻陳友諒,陳友諒大敗,混亂中被流失射死。

張定邊又於亂軍中奪回陳友諒屍體,聚合散兵奔回武昌立陳友諒之子陳理為帝,但大勢已去,陳理年幼無知隨後投降朱元璋。張定邊無奈之下自感擎天無力,而且士卒疲命相從,鬥志日趨消沉,於是勸慰士卒,解甲歸田。朱元璋對他多次招撫,希望他能為明帝國效力,但張定邊不願意做明軍降將,遂於洪武元年,改名換姓,削髮為僧,皈依佛門,最終壽終正寢,活了九十多歲,後世之人都贊他此舉英明,假若他投降了朱元璋,下場可能就不會這麼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