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魏國在馬陵大敗給齊國,失去超級大國地位,最大受益者為何是秦國

導語:魏國在馬陵大敗給齊國,失去超級大國地位,馬陵之戰不是秦軍所為,為何秦國舉國歡騰,其實最大受益者是秦國,魏國是秦國東進最大障礙

在孫皓暉先生所寫的《大秦帝國》當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魏國的大將軍龐涓死在了與齊國交戰的戰場上,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馬陵之戰,這場戰爭當中,不僅是魏國上將軍龐涓死在了戰場上,就連魏國引以為傲的魏武卒也基本上全軍覆沒,正是這場戰爭讓魏國的元氣大傷。

其實這本來就是魏國和齊國之間的一場複雜的較量,這不僅僅牽扯的是魏國和齊國兩個諸侯國之間的恩怨,更重要的是魏國的大將軍龐涓與齊國的軍事孫臏之間的恩怨。孫臏和龐涓據說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但是龐涓記恨孫臏的才華,設計陷害孫臏,最終導致魏惠王挖去了孫臏的膝蓋骨,讓孫臏從此之後再也無法走上戰場,堂堂正正地過上軍營裡的生活。

正因為如此,在孫臏和龐涓之間埋下了血海深仇,之後孫臏只能透過裝瘋賣傻來躲避了魏惠王的追殺。後來齊威王得知了孫臏的遭遇,又深知孫臏的才華,便設計將孫臏從魏國迎接了回來。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就是孫臏和龐涓之間的較量,也正是這兩次的戰爭縮小了魏國和齊國之間的差距,也縮小了魏國和其它諸侯國之間的差距,如果說孫臏或者是齊國因為這樣的戰爭結局而舉國歡騰的話,事情還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在書本當中,描寫的另一個國家的反應比齊國還要激烈,這個國家就是秦國。

那麼,這就有些讓人摸不到頭腦了,本身這場戰爭的策劃者並不是秦國的大臣,這場戰爭的執行者也不是秦國的軍隊,可是為什麼秦國卻比齊國要更加的高興呢?作者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情節呢?或者說,設計這樣的情節又是為了突出些什麼呢?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樣的故事情節背後所隱藏的歷史事件或者說歷史真相。

秦國實力最弱,以戰養戰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秦國和魏國之間一直的生存狀態。我們先來了解下秦國,秦國從立國開始,一直到戰國初期都是比較弱小的一個國家,或許這一點與大多數人的認知不同;在很多人的認識當中,秦國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基本上可以以一敵六,尤其是因為秦國在戰國後期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因此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當中,秦國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

但是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它並不強大,甚至它還是最為弱小的國家,在那個歷史時間段,秦國一直是靠著以戰養戰的政策來進行國內的發展的。所謂的以戰養戰,實際上是秦國從部族開始形成的,以後所遺留下來的一個原始的政策,當時秦國並不是一個國家,它只能算作是一個半農半牧的部落,它的起源也是西部的戎狄,並不是中原正統的部落民族。

因此,它實際上對中原的政治制度並不是十分的熟悉,西部的蠻夷地區比較崇尚武力,在秦國成為一個國家之後,它一直都是靠戰爭來發展自己國內的經濟的,如果長期沒有戰爭,或者是長期沒有勝利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的發展就會陷入僵局。

但是,在戰國時代或者說在春秋末年,強大的諸侯國數量是十分之大的,它們有的已經進行過變法,有的是西周遺留下來的封建正統諸侯國,有的已經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因此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之下,秦國想要透過勝利的戰爭來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在那個時間段,秦國的發展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它基本上沒有可以依靠的國家基礎,沒有能夠長期堅持下去的合適的政策,也就是說,在那個歷史時間段,秦國實際上是非常散亂的一個國家,它靠著自己以戰養戰的政策進行國家的發展,但是以戰養戰的經濟政策又不適用於當下的那個歷史時間段。

在這個經濟政策只想它們不能夠進行很好的發展,不能夠打贏勝仗,而長期沒有打贏勝仗以戰養戰的政策就會越來越困難。因此,當時的秦國是處在一個惡性迴圈當中的國家,它對於國家的發展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導致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非常的落後,如果不是它曾經作為部落的時候所遺留下來的尚武的作風,可能這個國家並不能夠長久地支撐下去。

魏國是老牌貴族諸侯,經濟強大於李悝變法,軍事強大得益於吳起

看過了秦國我們再來看一下魏國,魏國雖然建國的歷史並不長久,但是它卻是一個非常具有歷史底蘊的國家,在春秋時期,魏國是老牌諸侯國晉國的一個家臣,那個時候它還不能稱作是一個國家,但是它卻是能夠在晉國國內呼風喚雨的一個貴族,也就是說,它曾經掌控著晉國的大多數權力,在晉國的國內也有著很大的自治權,因此魏國是不是一個國家其實只差一個稱呼。

所以,魏國在建國之前就已經十分有勢力了,魏國建國之後,它的第一代君主魏文侯又是非常開明的一任君主,而且這個人不但開明又十分具有雄才大略,在他繼任魏國的國君之後,任用了吳起李悝等人在魏國進行變法。

李悝是一個法家的能人異士,在魏國進行的變法是非常具有先進性的,他重點抓住了經濟方面,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一個國家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如果沒有經濟實力,國家最底層的農業階級沒有辦法安居樂業,這個國家就不可能穩定下來,國家發展的保障軍隊也就沒有強大的後援支援,這個國家就會缺少強大的防禦能力,在其它的國家發動戰爭的時候不能夠很好的抵禦,而這個國家的統治階層也會失去財富的支撐,導致最終國家也會面臨經濟困局。

所以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實際上為魏國拉出了一個大架,讓魏國有了能夠發展其它方面的底氣,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魏文侯又任用了當時不如意的吳起作為魏國的大將軍;吳起是一個軍事方面的奇才,在他的帶領之下,魏國不僅僅訓練出了魏武卒這樣的幾乎百戰百勝的軍隊,還帶領著魏國的軍隊打下了其它國家近百座城池,為魏國拓寬了土地面積,也為魏國提供了大量的常住人口,這些土地和人口為李悝進行變法又增添了動力和活力。

所以說,在當時的魏國實際上是進行著一個良性迴圈的,強大的財富支撐著軍隊的發展,軍隊的強大又能為魏國帶來更多的財富,這樣的良性迴圈比起秦國的惡性迴圈是有著天壤之別的,所以在生存狀況上魏國比秦國要好很多,這就有了接下來的故事。

楚國地域最大,人口最多,具有相當底氣的國家

在上述我們所說到的生存狀況之下我們再來看地理位置。當時那個歷史時間段,一個諸侯國如果想要開疆拓土,想擴大自己的土地面積的話,一定是要以自己為中心,向周邊進行輻射性的擴充套件的。

因此,與這個諸侯國相鄰的其它諸侯國就會成為首先受害的國家。那我們來看一下與魏國相鄰的這些國家的實力對比。南部是楚國,楚國是一個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自立為王的國家,那話是它在那個時期就已經自立為王,而周天子卻拿它並沒有辦法,這就可以看出楚國是一個有底氣的國家,並且在當時的諸侯國當中,楚國的土地面積是最大的,人口也是最多的。由此可知,這個國傢俱有一定的綜合實力,是一個十分不好惹的國家。

齊國臨山靠海,經濟強於最強時期的魏國

東部是齊國,齊國位於東海之濱,它的經濟發展形式與中原地區要多樣許多,哪怕是魏國進行了李悝變法在經濟方面都不一定能夠與東海之濱的齊國相抗衡,而且在那個歷史時間段內,齊王又是一個非常開明,非常有作為的君主,因此,齊國的綜合實力也並不弱小。

諸侯小國中山國是重要籌碼,趙國軍事實力強,韓國坐擁最大鐵山

之後是北方的中山國,雖然中山國是一個諸侯小國,但是中山國卻牽扯著很大的利益,當時的燕國還不是非常弱勢的一個國家,但是相比於其它國家而言它又是比較弱小的;而魏國那個時候剛剛進行變法,如果想要在中原地區迅速站穩腳跟一定少不了其它國家的支援,所以魏國選擇了那個不強大但也不十分弱小的燕國,而燕國是一個覬覦的中山國很久的國家。

因此,中山國實際上是一個魏國牽制燕國的籌碼,所以中山國雖然弱小,卻並不能夠被魏國收入囊中。

除此之外,便是趙國和韓國,趙國和韓國與魏國同出晉國,當時那個歷史時間段距離三家分晉並不遙遠,因此,在道義上也不允許魏國攻打這兩個國家,再者當時的韓國坐擁著天下最大的鐵山,當時的趙國軍事實力十分強大,因此,綜合這些國家的綜合實力來看,秦國是最適合魏國進攻的國家。

魏國將秦國壓制在函谷關以西,魏國成為秦國東進最大阻礙

更重要的是,在魏國和秦國之間有著函谷關的天險,函谷關是易守難攻的,如果魏國能夠拿下函谷關,那麼以後秦軍想要出關東進就非常的困難,這等同於長久地抑制了一個諸侯國的發展,所以,秦國就成為了魏國手要開刀的物件。

在那之後,魏國吞併了秦國的河西地區,將秦國壓到了函谷關以西的地方發展,讓本身就不大的秦國的土地面積再一步縮小,之後秦國就只能在河西以西的領土範圍之內發展,但是即使這樣,魏國也沒有停下腳步,自從佔領了河西地區之後,魏國依舊在不斷地蠶食秦國,企圖直接滅亡秦國。

秦國被逼無奈步步退讓,甚至秦國很多的國君都有過想要回到隴西地區,重新做半農半牧的部族的想法。所以實際上為魏國基本上打垮了秦國的,如果沒有後來的秦獻公誓死的挑戰,沒有秦孝公的商鞅變法,秦國很有可能重新回到隴西地區,如果是那樣的話,秦國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因此,在秦國和魏國之間是有著血海深仇的,這種仇恨是一種等同於滅國之戰的仇恨。除此之外,魏國是當時中原地區唯一的超級大國,它與其它諸侯國之間的差距就如同戰國後期,秦國與其它諸侯國之間的差距一樣巨大。

所以那個時候的魏國實際上是秦國東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阻礙,有魏國這個強大的存在,秦國就不可能奪回函谷關,不可能進一步的進行國家發展,如此一來,它就只能夠蜷縮在河西以西的地區,不能夠擁有更廣的土地面積進行發展。這樣一來,哪怕商鞅進行了變法,沒有足夠的常住人口數量提供支援,秦國的經濟也不可能被那麼快的拉動起來。

因此,在這個時候,秦國實際上急需魏國的一次重大失敗,但是那怕秦國急切地需要,可是它也做不到,而就在這個時候,齊國突然打垮了魏國,不僅殺死了魏國的上將軍龐涓還將魏國引以為傲的魏武卒基本上打的全軍覆沒,將魏國拉下了超級大國的位置。

在內場戰爭之後,魏國與其它國家的勢力均衡,再也沒有了什麼超級大國存在,這其實是幫助秦國擺脫了東進道路上的一個枷鎖,讓它有了收回函谷關的機會,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秦國才會舉國歡騰。

綜述

筆者認為,作者設計這樣的情節是並沒有問題的,在這樣的情節烘托之下,我們可以確切地感受到當時戰爭的殘酷性,感受到秦國與魏國之間的戰爭複雜性,也能感受到像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之中,各大諸侯國之間錯綜複雜的國家關係,感受到它們之間的利益爭端。這或許就是中國歷史的魅力,在紛爭當中不斷的向前發展,在無數的利益牽扯當中不斷的昇華,最終一點一點的發展壯大起來,也讓整個歷史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參考文獻:《左轉》、《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