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滅亡,王陽明要負什麼責任

大家好,我們的老虎仔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我經常說晚明滅亡是因為“傳統思想被擊碎,忠君愛國思維讓位於個人主義氾濫、享樂奢侈思維氾濫”。王陽明的“陽明之學”對於明朝理學的衝擊是有的,“心學”對於個人主義的推崇也是顯而易見的。那麼,王陽明是否真的具有“滅明”的責任嗎?

顯然不行。除了一個思想、學問的形成與發展乃至壯大並非一人或一個學派之功外,王陽明如果真有滅明的能力,他就不會怕劉瑾暗害自己了。過高的看中了王陽明的作用,忽略了思想變化也要有物質變化作為前提。明朝的滅亡和之前的其他朝代一樣都是亡於“吏治不修”“皇權旁落”“內部矛盾”,至於清地方政權入關、從地方政權升級為全國性政權,只是得了便宜。

王陽明生活的時代與明亡還有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他的思想被許多人閹割乃至歪曲了。這一時代的人沒必要去承擔什麼罪責。要承擔也是當時的皇帝明武宗,因為皇權的垂範效應顯示的速度要比一個“哲學家”的垂範效應快得多、大得多。皇帝不正經,迅速會影響朝廷、文武官員乃至百姓。

(1)王陽明思想是“三教合一”的產物,相對於佔主體地位的“理學”產生了一定的衝擊力

王陽明的“陽明之學”是儒家學派之一,晚明的“陽明之學”大盛,只不過是“心學”在與“理學”的競爭中起到優勢地位而已。“陽明之學”屬於心學,心學上推孟子,北宋“二程”為其開端,到王守仁(陽明)時屬於明朝的心學兩大流派之一。

更為重要的是,那時的儒學、佛學、道學都在互相吸收,自北宋開始“三教”(儒釋道)間相互吸收相互競爭的思想就已經比較濃重,心學的對立學派理學也是“三教合一”的產物。由此,從文化史上看“陽明心學”的脈絡很清晰,因此,該思想並非橫空出世有其前因,何以不再前因導致明亡,偏偏在王陽明死後大興,是有其原因的。

王守仁死後,其弟子逐漸分出所謂的“七學”,七門可分左右,左派弟子又分為“泰州學派”“異端”等多種。人們所說的“王陽明滅明”其主要是指“左派”,這一學派宗旨就是堅決反對理學、反對君主專制倡導無為、反對忠君思想、倡導物理價值觀竭力為商賈利益和價值呼號等。

由此可見,王陽明思想確實對儒家主流思想起了消融作用。再加上古代中國只有家族宗族觀念、政權朝廷觀念等,大量儒家子弟降清也有受其影響的因素之一。但其影響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人性和物質利益分化。

(2)真正讓明朝滅亡的是商品經濟畸形發展下,人性本身的醜惡導致“皇權旁落”

為何心學在明憲宗時期開始興起?陳獻章和湛若水的嶺南學派(江門學派)、陽明心學先後興起?其創立者都是廣東、浙江等省份?以上這些都充分說明,思想的形成是落後於社會現實的。憑空開創出一個理論,沒有現成案例去說服他人是不可能的。

因此,“陽明心學”在兜售反對君權的同時,社會上已經有了相當一批人具備這種思想。這不過因為他們的地位或知識能力無法表達清晰或者不敢表達一樣。

中國封建社會每個朝代的歷程都是一樣的:

建國之初肚子問題最重要,開始重農抑商——肚子飽了,開始種植經濟作物或家禽,同時進行小商品的交換,從而形成交易中介市場——隨著經濟作物發達,各行各業開始興起——各種青樓業、腐敗問題開始廣泛出現——權臣出現、皇權陷落——內部反叛或地方政權強起。

肚子飽了人們就開瞎琢磨了,思想開始分化後,再加上統治者引導不力,自然產生混亂。恰巧中原政權從來不缺少內憂外患,又趕上千年一遇的大災荒,明朝就這樣倒在了自己的懷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