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項羽是怎麼打贏鉅鹿之戰的項羽是用什麼來打贏的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鉅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渡過漳水後圍王離,絕甬道,殺蘇角,擒王離,降章邯。可以說是一戰就打敗了章邯、王離率領圍困鉅鹿的四十萬秦軍。這四十萬秦軍中有近二十萬是王離所統率的秦朝精銳,是抵禦匈奴的邊防軍長城軍團,難道真的就是一群土雞瓦狗,不堪一擊嗎?

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浮雕

決定一場大戰爭的勝負,往往就是當時的戰爭環境所決定的。首先,秦帝國急劇實行的集權專制下的郡縣制與以往朝代的哪種分封體系這一歷史慣性之間的歷史矛盾。這種歷史矛盾導致的秦漢之際的社會振盪,這是歷史程序中的分封制慣性遺留所導致的不可避免的環節。首先譬如陳勝,他就想當王侯,從小就嚷嚷著鴻鵠之志,起義也是奔著王侯將相去的,這就是分封制的情節。有這樣情結的人肯定不止陳勝一個。英布臉上刻著字,卻笑著說:“當黥而王”,也是渴望著當王呢?分封當王當侯是大分封。在王國和侯國內部(注意,漢王朝時,這種侯國的數量有一兩百個之多),分給你一個城邑,讓你當某邑大夫,進行世襲,也是分封。士大夫是有自己的封邑的,比皇權秦時代的拿俸祿、守秦法的各地官僚,不知要舒服多少倍。所以,這種對前時代分封制下士大夫身份的懷念,在當時的精英心中,應該是很普遍的。事實上,很多起義領袖的起義動機就是為了求得“尺寸之封”(而不是為農民謀福利),用韓信的話講是“日夜望尺寸之地”。秦的集權專制,使得這些有分封情結的精英,都被擱淺了。從而成為了秦帝國的對立者。而到鉅鹿之戰時六國已紛紛,並在各自封國內實行小分封。當章邯、王離率軍圍困趙國鉅鹿城時,各諸侯國共有幾十萬聯軍增援趙國,項羽軍便是楚國的援軍,所以鉅鹿之戰並不是單純的約十萬楚軍對四十萬秦軍。

王離劇照

王離,秦國大將王翦之孫,接替蒙恬統率秦兵長城軍團。王氏、蒙氏三代都是一流名將。王翦、王賁、王離三輩人,以及蒙驁、蒙武、蒙恬三代人,併為秦國宿將家族,如果要把他們滅韓魏,破燕趙,夷齊楚,兼六國之地,虜六國之王,細細地講來的話,恐怕要寫一整篇傳,總之,一句話,秦的江山,一半就是這兩大家族打下來的。蒙恬被賜死,二世祖與趙高就把北部邊防軍三十萬人的指揮大權給了原蒙恬的副將王離。章邯,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在他倆率軍的打擊下,打垮了陳勝起義部隊,大敗齊楚聯軍,聯軍統率楚將項梁身死。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章邯以二十萬餘眾移師進入趙地,同時王離近二十萬大軍也同步從山西躍過太行山湧入趙國。張耳數萬人與趙王歇見秦軍勢大,倉惶退走鉅鹿小城。王離大軍立刻將鉅鹿城層層圍住,趙將陳餘則往西北常山郡(此郡已屬趙)去收得數萬趙兵,回到鉅鹿以北紮營,趙兵總計也近二十萬。

鉅鹿之戰布軍圖

鉅鹿城,位於今天邢臺地區平鄉縣境內。公元前207年秋,王離攻城,王離拼死衝擊數月,竟然還不能攻克鉅鹿城牆。可見攻城屬於難度最大的戰鬥形式,是孫武所說的“下之下者也”。進攻一方的傷亡比例往往是守方的數倍,由是,王離採取死困的辦法。趙將陳餘就令張黶、陳澤各領五千趙卒,為先鋒,自己驅數萬之眾為後隊去解圍。然而,王離佈置有方,集結了精銳,主要是北方騎兵,張黶、陳澤殺來,騎兵不斷結隊,反覆衝鋒穿插轟擊趙人行列,趙卒散自為戰,被彪猛的秦軍衝殺得最終竟一個都不剩。短短的時間,趙卒先鋒隊全都成了鬼了。陳餘嚇得對諸將說:“你們覺得,我們還要再試一下嗎?”在旁觀戰的三十多萬各國聯軍也是嚇得一個也不敢上前一戰。

楚國援趙大軍進至安陽(現在山東曹縣東南)後,統率宋義稱最好等秦趙兩敗俱傷後楚軍再收漁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進,項羽痛斥宋義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十二月初,公元前207年,項羽的十萬楚國大軍,全部抵達了漳河南岸。史書說,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章邯降楚,二十萬秦軍被坑殺,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可細一推敲就有疑問了。一是二十餘萬的秦軍駐紮在鉅鹿南面,項羽十來萬元人是怎麼繞過章邯的二十多萬秦軍去攻擊王離的?章邯也是名將,他跟王離在對付秦未各處起義軍幾乎是百戰百勝,手握二十多萬大軍怎會一下就被項羽擊退,項羽跟聯軍圍滅王離時,章邯在幹什麼?二是項羽部隊沒有那麼多,不可能圍困住多為騎兵部的王離。要圍困住王離的近二十萬大軍至少需要多少軍隊?可直到此戰勝利後,項羽的部隊與聯軍才四十萬人!

三是司馬遷在《史記》的記述中時間上的矛盾。按照項羽傳中的記述,項羽僅僅是帶著三天的軍糧就打敗並擒獲了王離,可是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卻記載的是,兩個月以後王離才失敗被擒的。

四是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了二十萬投降的秦軍,為何要坑殺?王離兵敗後,項羽統軍四十萬和章邯二十餘萬人相持了八個月,大小戰鬥不知多少回合,項羽部也快糧盡,便跟章邯約好日期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會晤,訂立盟約。章邯降楚,項羽封章為雍王,封地是尚在秦朝掌握的咸陽以西,也就是說,你章邯還得自已去取。如果項羽坑殺的是章邯部二十多萬人,章邯用什麼來保證自己的雍王封位?所以,我認為,項羽坑殺的就是近二十萬的王離部,而王離部投降後還有近二十萬人,說明項羽與王離部間可能還未發生大的惡戰,王離部就發生了大的事故,副將蘇角被殺,王離被活捉。至於為何要坑殺?這就說明,此批降軍很不穩定,絕大多數軍士是忠於王離與蘇角或是秦王朝的,降的是心不甘或者其它原因而降。

王離和章邯,可能是互相看不上眼,也可能雙方間早就矛盾很深,表現為項羽與章邯大戰的時候,章邯略遇挫折就撤,把王離活活丟在聯軍包圍下。王離的級別很高,是武城侯,章邯則是九卿之一,可以算是旗鼓相當,章邯的戰績一貫傲人,王離的出身貴莫能匹,總之倆人都是大鱷,這就使得這兩隻軍隊互相不能統屬。

章邯收到過趙將陳餘的信:“白起,南征鄢郢,北坑馬服君之子,攻城略地,不可勝計,最後竟被賜死於杜郵。蒙恬,北逐匈奴,開地數千裡,竟被斬殺於陽周監獄。因為他們功勞太大了,如今將軍為秦人打仗已三年了,將軍有兩條出路,一是繼續與諸侯為戰,不論有功無功,最終會是身死的下場,二是倒戈與諸侯合縱,共同伐秦,最後割地稱王,南面稱孤。您自己考慮吧!” 章邯也是嚮往前朝那種分封為王的風光與快活,是自己稱王稱孤,還是像李斯那樣被腰斬於市,他在天堂和地獄的門口稍微徘徊了一下,就立刻想明白了該怎麼辦。(文中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