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的滅亡,都怪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

明史》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普遍被後世視為明朝趨向衰敗的轉折人物,然而明朝的覆亡可以算到他一人頭上嗎?萬曆皇帝與張居正的改革又為何停滯?

什麼是大歷史?

“大歷史”一詞,出自於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其主張透過個體面對的情境,堆疊出真實的面貌,這種由小見大的歷史角度,可以稱為大歷史觀。本書乃是黃仁宇最負盛名之作,英文書原名:1587—AYearofInsignificance原先應指不起眼的一年,但在風平浪靜的這年,卻出現未來明帝國崩潰的許多徵兆,更重要的是,相比於西方在這年代的發展出的船堅炮利,古老的中國卻仍然困在儒家的框架裡難以脫身,更凸顯本書作者刻意安排的對比。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一書,可以視為某種型別的翻案文章,有別於傳統史書或教科書的論述,以為明朝的覆亡是受制於宦官、黨爭與萬曆皇帝的懈怠;本書則從五個知識分子:首輔張居正、繼任首輔申時行、將軍戚繼光、清官海瑞與思想家李贄切入。藉由他們受制於社會風氣與官場結構的猶疑和猜忌,構築出栩栩如生,卻註定破滅的帝國殘影。

明朝為何亡國?

明朝為何敗亡,作者認為這是因為陰陽難以調和,這聽起來太抽象,其實正是在談幾個方面的不合,其一是個體能動性的彼此對抗,例如萬曆皇帝對於張居正的改革方案,從尊敬肯定到懷疑生氣,這中間的轉變不只是擔心張居正功高震主,威脅到皇帝的地位,更能看見在作者的刻畫裡,明神宗對於自身沒有信心又急於表現的一面;此外,而張居正以降的首輔,把皇帝當成招牌卻不讓其參與決策,說明了萬曆為何不願上朝的真正原因。

其二,制度帶來的限制與矛盾,造成明代的衰敗,而明代的邊防政策的羸弱,與宋代以來官僚當道的政治文化,不只限制武官的發展,更影響了明帝國的國防,戚繼光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下的犧牲者,面對來勢洶洶的倭奴,他戰功彪炳,卻得不到任何文官體系的財政協助,最終只能捲入政治鬥爭中。

其三,儒家文化與意識形態的牢籠,誕生了海瑞與李贄這樣荒謬的存在,也反映了看似病態實則嗜血的社會風氣。比如海瑞是著名清官,其身體力行、追求簡樸,不願意進入共犯結構,但也正因為海瑞的清廉,對比了其他官員的濁,最終變成人人唾棄的物件與鬥爭政敵的工具,下場悽慘。

總的來說,無論是從個人能動性、制度運作面,或是文化與意識形態的觀點,都不難發現明朝敗亡的陰陽偏差其來有自;張居正的過度強盛與申時行的優柔寡斷,展現個體的複雜心境,戚繼光與文官體系之間的衝突,凸顯制度的互為扞格,而海瑞和李贄作為一種極端,則是代表文化的虛偽混亂,種種陰陽的不調和,種下明亡的禍因。

總結:《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這本書不談中華文化計程車大夫胸懷,不談英雄主義的力挽狂瀾,更不會將明帝國的錯誤與責任歸於任何一方,而是忠實地以政治精英的角度,鋪陳出壯闊帝國的傾頹表象。你以為黃仁宇寫的是小人物的不得已,其實他帶來的是一種全觀的架構、視野和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