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中國和西方都是“公、侯、伯、子、男”,兩者有何區別?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上下五千年悠悠歲月。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演變。在周朝的時候以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主要辦法。分封制形成了一個等級森嚴的制度,從上到下分別是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平民。其中,諸侯又細分為:公侯伯子男,這是一種爵位制度。

在古代的西方國家中,也出現了這樣一種爵位制度,在國王之下的貴族們也分為五個等級,也稱為“公侯伯子男”。這是一種巧合嗎?翻開一頁頁歷史,去走近了解,或許能夠得到答案。

古代中國的爵位制度

我們常說的“公侯伯子男”這一爵位制度,其實是周王室分封諸侯的五個等級。在等級森嚴的宗法社會里,諸侯的地位僅次於周天子。諸侯中,也是等級森嚴。公爵的地位最尊貴,一般只有為周王朝做過突出貢獻的人或者王室後裔才能獲此殊榮,是依據功勞大小和血緣關係來授予。

公爵甚至可以組建自己的軍隊,擁有很大的獨立性。侯爵和子爵又相當於周王室的左膀右臂,侯爵的地位稍高,侯爵一般被分封在京畿之外,相當於封疆大吏,伯爵視情況而定,可以被分封在京畿內外,在京畿內的入朝為官,京畿之外的也是守衛邊境,維護著周王朝的統治。他們是周王室的捍衛者、守護者。

周天子信任他們,給予他們爵位、封地和人民,他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著周王室。公爵和伯爵下面就是子爵和男爵了。男爵在這個爵位制度裡等級最低,分封的人數也最多。子爵和男爵是從周天子或者尊貴的公爵家族中分出的旁支,是王朝的後世子孫。

當然,春秋戰國那個亂世,這種分封制度不會擁有權威,隨著時代的變遷,它逐漸被取代。起初,是分封的標準有些變化,從依據血緣和功勞大小到以能力為標準,即“能者為王”。比如,原本只是小小子爵的楚國後來竟然自稱為王,躋身“戰國七雄”,就能很好地體現出這一點。

古代中國爵位制度之上的分封制

中國古代建立了封建的等級制度,自夏朝開始到清朝,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周朝時,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牢牢地束縛住了人們。春秋時期的儒家學者孔子曾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提倡“克己復禮”,要牢牢遵守禮樂制度,若是違背了制度,就需要受到懲罰。

但是後來周王朝恰恰是因為分封諸侯太多,導致大權旁落,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大家都不再遵守禮樂制度。像孔子這樣的學者雖然感到心痛,卻也無能為力。到了戰國,群雄爭霸,誰都不再將周天子放在眼裡,直至秦朝滅了周朝,綿延了近800年的周朝就這樣結束了,伴隨著周朝的滅亡,分封制也逐漸消亡,被郡縣制取代。

分封制是周朝根據前朝殷商的失敗中總結出來經驗教訓而實行的一種政治制度,根本上是為了維護王朝的統治。與分封制配套實施的還有宗法制和禮樂制。

先來說分封制。分封制要求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需要為周王朝鎮守邊疆。與敵軍作戰時,需要隨從作戰,還要定期向周王室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這樣層層分封,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社會階層。有歷史學家認為,分封制就是“封土建國”。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也與分封制有著很大的關係。

宗法制和禮樂制是為分封制服務的。其中宗法制維護了貴族的世襲統治。比如,某人被授予了公爵的身份,那麼他的後代能夠一直繼承這個爵位,當然由誰繼承,是有一套規則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長子繼承製這個規則也被後世一直沿用,成為了封建王朝挑選太子的首要準則。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師,諸侯相對於周天子而言是小宗。以此類推,諸侯在自己的領地裡又是大宗,卿大夫相對諸侯來說又成了小宗。宗法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形成了君臣有別、長幼有序這樣的一種思想觀念。

禮樂制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禮儀制度,起初用來規範貴族的行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禮法。禮樂制雖然過於苛刻,但是對後世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人無禮不立,教育人們做事情要遵守規則,對待他人要有禮儀。

古代西方的爵位制度

在古代的西方,他們的貴族也有著爵位的劃分,與中國古代的爵位制度的劃分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在翻譯過來時,就延用中國古代的制度,依次譯為“公侯伯子男”。

但其實準確來說,除了這五個等級之外,還有兩個等級,分別為準男爵和騎士,不過,這兩個等級屬於平民階層,不屬於貴族,是歐洲王室授予對王朝有突出貢獻的平民,象徵著一種榮譽,卻沒有實際的特權。

古代西方的公爵也是貴族當中最尊貴的,他們擁有自己的領土,可以自主管轄,和中國周王室的公爵十分相似。侯爵掌管邊境,相當於封疆大吏,伯爵權力稍小,掌握幾個部落的管轄權。

至於子爵,就只相當於一個郡縣的太守了,只管轄一小塊領地。男爵的權力就更小了,他們甚至沒有自己的領地,爵位只是一個頭銜,沒有實際性的效用。

古代東西方的爵位制度如此相似是否是巧合?

古代東西方的爵位制度雖然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但是卻不僅僅是巧合。主要的原因還是歸結於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翻譯的問題,是翻譯的相似性讓古代東西方的爵位有著相同的名稱。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翻譯相似,可是這些“公侯伯子男”受到的待遇卻完全不同。在古代中國,中央十分信任這些諸侯,給予他們很多的權力,導致中央的權力越來越分散。而西方卻恰恰相反,中央不信任下面的這些貴族,對他們的控制越來越加強,他們根本沒有實際性的權力。

所以說,若說古代中西方的爵位制度相同是一種巧合,那就是翻譯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