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黃河出現"唐代鐵牛",每個重達70多噸,為何專家卻說不敢挪動?

山西發現4頭唐代鐵牛,每頭重達70噸,為何撈上後專家不敢挪動

引言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文物不僅僅可以讓後世看到曾經的璀璨文明,同時還會讓後人感受到古人的生活狀態以及古人對於當時時代的一些看法,雖然古人的社會發展並不如現代社會這麼先進,不過他們依然依靠自己的智慧,創造出諸多令後世驚歎的作品出來,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樓,還有全木質樓的佛宮寺釋迦塔。

雖然是一座木質塔,然而它卻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從這些作品中便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這樣作品,在山西永濟也曾出現過,正所謂三千年文化看陝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由此可見山西對於中華5000年曆史文化的重要性。

黃河邊上發現唐代鐵牛

在上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在山西永濟發現了4個重達70多噸的大鐵牛,要知道中國古代的製造工藝,並不如現在這般強大,能夠做出如此巨大且這般分量的鐵牛,本身就已經讓後世們十分的驚訝,同時考古專家好奇的則是這四頭大鐵牛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專家之後在經過一番研究以及參考歷史文獻,最終得出結論,這四頭大鐵牛就是曾經聞名於世的開元鐵牛。

正如其名字一樣,這四頭大鐵牛鑄造於唐朝的開元時期,同時由於其主要材料便是鐵因此這4頭開元鐵牛,也被稱為大鐵牛。眾多周知,古代的工藝雖然相比現在落後非常之多,不過即便如此唐朝的鑄造工藝卻也足以讓考古學十分驚歎,其原因正是因為這四頭大鐵牛雕刻的栩栩如生,尤其是眼睛和耳朵鑄造的活靈活現,十分傳神,在唐朝時期,雖然綜合國力十分的強盛,不過受制於時代的侷限性,唐朝的製造工藝並不是最先進的時期。

至於為何要鑄造這4頭大鐵牛,一時間專家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釋,其中一些人認為唐代是一個開放度較高的時代,因此推測當時人們建造這四頭大鐵牛,主要便是供人們觀賞遊玩,直到後來專家進行過一番對比之後,發現這四頭大鐵牛的真實作用並不是用來觀賞或者遊玩,而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便是用來鎮壓河橋的,因為大鐵牛出現在黃河邊上,因此它的作用勢必會與黃河有些關係,也是順著這條線索考古學家最終·發現了黃河大鐵牛真實作用。

黃河鐵牛的真實作用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5000年的文化,她也被尊稱為母親河,只是身為河流它就會因為汛期的到來而爆發洪水,而治理洪水自古以來便是歷朝歷代當局者的頭痛之事。畢竟洪水更多的是由於自然災害所引起的一種現象,而非人力所能控制。因此即便是盛世大唐在面對火災來臨之時,依然也是束手無措。

當時的在朝統治者唐玄宗為了可以讓黃河周邊的民眾不會再遭受洪水的磨難,於是便下令打造了八頭重量十分龐大的鐵牛,在黃河的兩邊各放四頭鐵牛,一方面是鎮壓河流,古代人民由於認知的不足,對於一些玄學知識十分的信奉。因此他們認為應該放入八頭十分重的鐵牛就可以鎮壓住河流裡面一些禍患。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可以將黃河上的橋樑固定住,防止因為洪水的洶猛將橋沖斷,每年黃河都會因汛期到來而大發洪水,不過近年來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黃河的諸多弊端已經被解決,因此黃河在孕育周邊民眾的同時,不會因為汛情到來而導致洪水爆發,有了大鐵牛的鎮壓,雖然每年依然還會有洪水的爆發,不過相比之前面對洪水之時的毫無辦法,有了大鐵牛鎮壓之後的橋樑,相比之前也穩定了許多。

專家將其打撈上來後卻不保護

8頭黃河大鐵牛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地掩埋在了黃沙之下,黃河水地覆蓋著,也讓很多人都遺忘了曾經在黃河邊上鎮壓的大鐵牛。一直到1989年的時候,各個專家才在黃河之中打撈出來了4只鐵牛,只不過當時讓許多人比較奇怪的是,雖然鐵牛已經打撈上來,然而專家卻並沒有對其進行下一步的任何動作,任由其遭受風吹日曬,要知道正常文物的流程是在發現文物,挖掘出來之後會第一時間將其送往博物館進行專業的保護。

然而這四頭鐵牛鐵牛卻沒有受到任何的保護,甚至還要遭受到風吹雨打的待遇,在當時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面對這些質疑,後來專家也對此做出了專業的解釋,之所以考古學家沒有將其放入博物館當中,更多的是因為考古學家不知道如何才能將這四頭大鐵牛保護下去,因為這些鐵牛的歷史過於久遠,同時分量也是相當的重,如果在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案下,就選擇對其進行單方面的保護,有時候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意外。

原本是出於保護的目的去對文物進行保護,然而最後卻起到相反的效果,這樣的例子並不在少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考古學家並沒有第一時間將鐵牛進行保護,而是將其放在了黃河邊上,即便是每日遭受著風吹雨打,它依然屹立於此地,似乎在守護者這一方河圖的安定。

尊重文物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孟子

文化的傳承並不一定是要將歷史文獻完整地記錄下來,對歷史文物進行個性化的保護,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對於古代人們後世並不能做到完全的瞭解,即便是到了現在,古代諸多的技藝,後世也無法將其觀眾的模仿出來,這本身就是在說明古代人民的智慧一點也不亞於後世。

他們的製造工藝雖然相比於現在而言較為落後,不過用他們所熟悉的技藝製造出了一座又一座的曠世奇作,這些曠世奇作在經歷數千年之後,以其獨有的面貌展現在後世的面前,讓後世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製作工藝,因此學會合理的對待每一件文物,不僅是對文物的尊敬,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

《觀書有感》

《孟子·離婁上》